[发明专利]锅炉排污水与污水源热泵能量回收利用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010401762.8 | 申请日: | 2020-05-13 |
公开(公告)号: | CN111720813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29 |
发明(设计)人: | 刘峰;李丽丽;霍兆义;郑丽君 | 申请(专利权)人: | 辽宁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F22D1/00 | 分类号: | F22D1/00;F25B30/06;F28D21/00 |
代理公司: | 鞍山顺程商标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21246 | 代理人: | 范伟琪 |
地址: | 114225 ***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锅炉 污水 源热泵 能量 回收 利用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锅炉排污水与污水源热泵能量回收利用系统,包括底板,所述底板顶部的左侧固定连接有炉体,所述炉体的右侧固定连接有壳体,所述壳体的右侧且位于壳体的内腔固定连接有热泵本体,所述底板顶部的右侧固定连接有箱体,所述热泵本体的右侧固定连接有导热板,所述导热板的右侧固定连接有导热杆。本发明通过底板、炉体、壳体、热泵本体、箱体、导热板、导热杆和换热器的配合,实现了拥有节能结构的目的,能够对污水和热泵的热量进行回收利用,从而顺应节能环保的时代潮流,提高了使用者对锅炉的体验感,满足当今市场的需求,提高了锅炉的实用性和使用性,解决了以往锅炉不具有节能结构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锅炉技术领域,具体为锅炉排污水与污水源热泵能量回收利用系统。
背景技术
锅炉是一种能量转换设备,向锅炉输入的能量有燃料中的化学能、电能,锅炉输出具有一定热能的蒸汽、高温水或有机热载体,但以往的锅炉大多不具有节能结构,不能对污水和热泵的热量进行回收利用,从而不能顺应节能环保的时代潮流,降低了使用者对锅炉的体验感,不能满足当今市场的需求,由于以上存在的问题,降低了锅炉的实用性和使用性,针对性地推出了锅炉排污水与污水源热泵能量回收利用系统。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锅炉排污水与污水源热泵能量回收利用系统,具备拥有节能结构的优点,解决了以往锅炉不具有节能结构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锅炉排污水与污水源热泵能量回收利用系统,包括底板,所述底板顶部的左侧固定连接有炉体,所述炉体的右侧固定连接有壳体,所述壳体的右侧且位于壳体的内腔固定连接有热泵本体,所述底板顶部的右侧固定连接有箱体,所述热泵本体的右侧固定连接有导热板,所述导热板的右侧固定连接有导热杆,所述导热杆的右端贯穿至箱体的内腔,所述箱体内腔的右侧固定连接有换热器。
优选的,所述热泵本体的底部通过导管与箱体右侧的底部连通,所述热泵本体的顶部连通有热水管。
优选的,所述热水管的顶部贯穿至壳体的外部,所述热水管的表面套设有电磁阀。
优选的,所述换热器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废水出水管,所述废水出水管的顶部贯穿至箱体的外部,所述换热器的底部连通有废水进水管,所述废水进水管远离换热器的一端贯穿至箱体的外部。
优选的,所述箱体右侧的顶部连通有加水管,所述箱体顶部的左侧固定连接有水泵,所述水泵的右侧通过导管与箱体的顶部连通,所述水泵的左侧通过导管与炉体右侧的顶部连通,所述炉体顶部的右侧连通有排气管,所述炉体的顶部连通有蒸汽管。
优选的,所述炉体正面的右侧固定连接有控制面板,所述炉体正面的底部通过铰链活动连接有炉门。
优选的,所述箱体背面顶部的右侧固定连接有铭牌,所述箱体背面底部的左侧固定连接有接线盒。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1、本发明通过底板、炉体、壳体、热泵本体、箱体、导热板、导热杆和换热器的配合,实现了拥有节能结构的目的,能够对污水和热泵的热量进行回收利用,从而顺应节能环保的时代潮流,提高了使用者对锅炉的体验感,满足当今市场的需求,提高了锅炉的实用性和使用性,解决了以往锅炉不具有节能结构的问题。
2、本发明通过设置热水管,用于热水进行输送,通过设置电磁阀,用于控制热水管的导通状态,通过设置废水出水管,用于将废水排出,通过设置废水进水管,用于对废水进行输送,通过设置加水管,用于进行加水,通过设置水泵,用于将水输送至炉体,通过设置排气管,用于将废气排出,通过设置蒸汽管,用于输送蒸汽,通过设置控制面板,用于输入控制信号和显示工作状态,通过设置接线盒,用于连接和输送电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结构主视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辽宁科技大学,未经辽宁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40176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