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计算机显示屏有害蓝光防护板在审
申请号: | 202010402825.1 | 申请日: | 2020-05-13 |
公开(公告)号: | CN111583829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25 |
发明(设计)人: | 王振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翻译学院 |
主分类号: | G09F9/35 | 分类号: | G09F9/35;G02B5/20 |
代理公司: | 陕西增瑞律师事务所 61219 | 代理人: | 孙卫增 |
地址: | 710105 陕西***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计算机 显示屏 有害 防护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计算机显示屏有害蓝光防护板,包括保护层、彩色滤光层以及光处理层,光处理层的下表面与计算机显示屏外表面贴合,光处理层的上表面与彩色滤光层的下表面之间粘接,彩色滤光层的上表面与保护层的下表面之间粘接;光处理层内填充有处理介质,处理介质用于处理有害蓝光,有害蓝光指波长在400‑440纳米以内的蓝光,有害蓝光通过光处理层后,有害蓝光的波长被增大至480‑500纳米之间;保护层和光处理层的颜色均为透明色。本发明消除了有害波长的蓝光,实现了保护人们视力和身心健康的目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计算机防护工具领域,具体指的是一种计算机显示屏有害蓝光防护板。
背景技术
光学专家一致指出:短波蓝光具有极高能量,能够穿透晶状体直达视网膜。蓝光照射视网膜会产生自由基,而这些自由基会导致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衰亡,上皮细胞的衰亡会导致光敏感细胞缺少养分从而引起视力损伤,而且这些损伤是不可逆的。
日常生活蓝光随处可见,但接触到的有害蓝光主要来源为LED液晶屏幕。如今液晶显示屏采用的都是LED背光。由于背光需要白光的效果,所以业界使用蓝色LED混合黄色荧光粉来形成白光。由于蓝色LED是一个主体硬件,因此这种白光中的蓝色光谱就拥有一个波峰,从而形成了我们所说的有害蓝光伤眼的问题。
蓝光危害之一,有害蓝光能够穿透晶状体直达视网膜,引起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的萎缩甚至死亡。光敏感细胞的死亡将会导致视力下降甚至完全丧失,这种损坏是不可逆的。蓝光还会导致黄斑病变。人眼中的晶状体会吸收部分蓝光渐渐混浊形成白内障,而大部份的蓝光会穿透晶状体,尤其是儿童晶状体较清澈,无法有效抵挡蓝光,从而更容易导致黄斑病变以及白内障。
蓝光危害之二,引起视疲劳。由于蓝光的波长短,聚焦点并不是落在视网膜中心位置,而是离视网膜更靠前一点的位置。要想看清楚东西而使眼球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引起视疲劳。长时间的视觉疲劳,可能导致人们近视加深、出现复视、阅读时易串行、注意力无法集中等症状,从而影响人们的学习与工作效率。
蓝光危害之三,影响睡眠质量。蓝光会抑制褪黑色素的分泌,而褪黑色素是影响睡眠的一种重要激素,褪黑素具有促进睡眠、调节时差的作用,褪黑素分泌减少直接导致睡眠质量下降或很难入睡。
蓝光危害之四,容易引起目眩。因为短波长光线具有相对较高的能量,当遇到空气中的细小的粒子而发生多方向的折射或反射,导致人们目眩,产生眩晕感。
但是,真正有害的蓝光是波长在400-440纳米以内的蓝光,而480-500纳米之间的蓝光并非有害,而且还具有调整生物节律的作用,与人们的睡眠、情绪、记忆力等都与之相关,对人体反而是有益的。因此对于人们普遍使用的电脑,其显示屏的有害蓝光需要过滤处理掉,以实现保护人们的视力和身心健康。然而,目前市场上还没有类似产品出现。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过滤或处理波长在400-440纳米之间的有害蓝光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了一种计算机显示屏有害蓝光防护板,改变有害蓝光的波长,使该波长范围内的蓝光成为有益蓝光,实现保护人们视力和身心健康的目的。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计算机显示屏有害蓝光防护板,包括保护层、彩色滤光层以及光处理层,光处理层的下表面与计算机显示屏外表面贴合,光处理层的上表面与彩色滤光层的下表面之间粘接,彩色滤光层的上表面与保护层的下表面之间粘接;光处理层内填充有处理介质,处理介质用于处理有害蓝光,有害蓝光指波长在400-440纳米以内的蓝光,有害蓝光通过光处理层后,有害蓝光的波长被增大至480-500纳米之间;保护层和光处理层的颜色均为透明色。
光的频率决定了光的颜色,传播介质不同,光的传播速率和波长不同。目前计算机的显示屏均采用液晶显示屏,根据光的三原色:红绿蓝三种颜色相互融合后形成各种色彩的光显示出来,但有部分波长的蓝光未处理,这部分有害蓝光对人的视力的身心健康影响较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翻译学院,未经西安翻译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40282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