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改性环氧荧光涂料有效
申请号: | 202010404091.0 | 申请日: | 2020-05-13 |
公开(公告)号: | CN111471373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09 |
发明(设计)人: | 何丽红;张晟瑞;周兴国;温仙仙;马悦帆;杨克;张博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C09D163/02 | 分类号: | C09D163/02;C09D163/00;C09D5/22;C08G59/16 |
代理公司: | 北京海虹嘉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9 | 代理人: | 吕小琴 |
地址: | 400074 ***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改性 荧光 涂料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改性环氧荧光涂料,所述涂料原料包括环氧乳液和环氧固化剂,所述环氧乳液原料按质量份包括以下组分:改性荧光环氧乳化剂15‑25份、环氧树脂75‑85份、消泡剂0.05‑0.5份、成膜助剂0‑5份、流平剂0‑2份、增稠剂0‑6份、水0‑100份;在现有的荧光结构中引入了更多共轭结构,对原有的荧光单体产生了增强效应,使光强更高,发光持续更长,由于其整体呈中性至弱碱性,碱性条件下的推电子效应使荧光大大增强;且荧光发色基团嵌入主体高分子结构中,不易脱落,不易变质,具有持久的发光效果,存储稳定性。另外,所用材料廉价易得,相较于使用聚氨酯类材料能极大的降低生产成本。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环氧聚合物材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改性环氧荧光涂料。
背景技术
荧光涂料兼具涂料和荧光特性,已成为涂料界的新宠,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荧光涂料被广泛应用在交通标志、道路标线、安全防护标志、汽车零件、装饰等领域。目前荧光涂料的开发主要集中在两个方向,一是以高分子功能性材料与无机荧光材料物理掺杂,中国专利201210422049.7公开了一种环氧荧光涂料及其制备方法,该涂料由甲组分与一组分组成,其中甲组分包括环氧树脂,荧光粉,增稠剂,消泡剂,流平剂,乙组分包括固化剂,增稠剂,消泡剂,流平剂等。该专利采用环氧与荧光粉物理掺杂,未改变环氧乳液及固化剂种类,荧光粉的加入会影响环氧树脂性能,且荧光性能随着使用会逐渐减弱;另一个方向是高分子材料与有机荧光材料发生化学反应,新材料兼具高分子材料及荧光材料的性能,中国专利201710283423.2公开了一种聚丙烯酸酯/聚氨酯荧光涂料及其制备方法,其先合成出的含有荧光发色团的丙烯酸酯单体,与含氟丙烯酸酯单体及其它乙烯基单体以3-巯基-1,2-丙二醇作为链转移剂进行自由基聚合,得到荧光型聚丙烯酸酯,再将荧光型聚丙烯酸酯与大分子二元醇、二异氰酸酯、小分子二元醇和亲水扩链剂反应,制得荧光聚丙烯酸酯/聚氨酯乳液;复配后制得聚丙烯酸酯/聚氨酯荧光涂料,该涂料耐候性好,贮存稳定,使用寿命长,发光持久,但成本高昂。中国专利201510357905.9公开了一种荧光型水性聚氨酯/丙烯酸酯的制备方法,采用丙烯酸酯类荧光小分子与含双键的封端剂封闭以NCO基团为末端的聚氨酯预聚体进行自由基共聚得到荧光聚氨酯丙烯酸酯,但采用这种方法丙烯酸酯的接入量不多,而且丙烯酸酯单体反应活性较高,双键容易自聚,导致乳液容易出现细小颗粒及絮状物沉淀,乳液的储存稳定性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改性环氧荧光涂料,以克服现有技术成本高昂,荧光性能不持久,存储稳定性较差等不足的问题。
本发明的一种改性环氧荧光涂料,所述涂料原料包括环氧乳液和环氧固化剂,所述环氧乳液原料按质量份包括以下组分:改性荧光环氧乳化剂15-25份、环氧树脂75-85份、消泡剂0.05-0.5份、成膜助剂0-5份、流平剂0-2份、增稠剂0-6份、水0-100份;
进一步,所述改性荧光环氧乳化剂由10-40份PEG、2-8份改性荧光环氧树脂和0.01-0.3份催化剂制备而成;
进一步,所述改性荧光环氧树脂按质量份包括2-10份含荧光发色基团的发色单体、1-20份环氧树脂、0.01-0.5份催化剂;
进一步,所述含荧光发色基团的发色单体的结构式为其中R1,R2均为氢、卤素、含双键长链或杂环基团中的一种;
或者为其中R为氢、卤素、含双键长链基团或杂环基团中的一种;
进一步,所述改性荧光环氧乳化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按设定质量份将PEG和改性荧光环氧树脂混合后加热至80-100℃,当反应体系固体融化后缓慢加入三氟化硼,继续反应至产品能溶于水,所述催化剂为过硫酸钾、过硫酸铵中的一种;
进一步,所述改性荧光环氧树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按设定质量份将含荧光发色基团的发色单体、环氧树脂和催化剂混合后加热至40-90℃,反应2-8h;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交通大学,未经重庆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40409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