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保鲜设备及食材管理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404358.6 | 申请日: | 2020-05-13 |
公开(公告)号: | CN113483525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08 |
发明(设计)人: | 高雪松;陈维强;曲磊;孙菁;高桢;高语函;李正义;赵启东;谢飞学 | 申请(专利权)人: | 海信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5D29/00 | 分类号: | F25D29/00;G06K1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达信恒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91 | 代理人: | 望紫薇 |
地址: | 266071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保鲜 设备 管理 方法 | ||
本发明是关于一种保鲜设备及食材管理方法,涉及智能电器技术领域,本发明包括:在确定用户打开保鲜设备的门之后,检测用户的动作;若检测到用户的动作为存放动作,则确定存放的食材的当前重量;若当前重量小于存放的食材对应的参考重量,则确定存放的食材的状态为开封状态,并根据开封状态下存放的食材对应的参考保质期,确定存放的食材的保质期;基于存放的食材的保质期进行食材管理。由于本发明实施例将存放的食材的重量与其参考重量对比,能够快速确定食材的开封状态,并在开封状态下确定保质期,提高了用户食用食材的安全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智能电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保鲜设备及食材管理方法。
背景技术
掌握保鲜设备中每个食品的保质期,及时提醒用户食用,对用户有重大意义。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往保鲜设备存放奶制品、酒水饮料等快消品食材,经常饮用一部分后继续在保鲜设备存放,然而这些快消品开封与未开封状态下保质期有很大差别,如果不能分辨快消品食材是否开封,很容易造成过期浪费,若用户不慎饮用,甚至会伤害用户身体健康。
目前,保鲜设备内贮存的食材的保质期进行管理的过程为,用户打开冰箱门后,若用户放入保鲜设备时,检测保鲜设备内所贮存食材的当前重量信息,然后当前重量信息和上一次保鲜设备内所贮存食材的重量信息进行对比,若小于上一次冰箱内所贮存食材的重量信息,则说明该食材开封,然后确定开封的食物的保质期。
在上述过程中,判断食材是否开封,是建立在该食材已经存储在保鲜设备内,通过两次检测保鲜设备内的食材的重量的对比,当重量减小了,则确定该食材开封。然而上述确定保质期的过程,对于首次放入保鲜设备时就已经开封的食材无法确定保质期。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保鲜设备及食材管理方法,提供了一种新的食材管理的方法,可以通过存放的食材的当前重量和食材的参考重量相比,若小于食材的参考重量,则确定该食材为开封状态,从而能够根据开封状态下的参考保质期,确定存放的食材的保质期,提高了用户食用食材的安全性。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保鲜设备,包括:机壳,所述机壳包括储藏室和门体;其中,所述储藏室具有开口,所述门体与所述机壳活动连接,且所述门体用于遮挡所述开口;
处理器,所述处理器被配置为:用于在确定用户打开保鲜设备的门体后,检测用户的动作;若检测到用户的动作为存放动作,则确定存放的食材的当前重量;若所述当前重量小于存放的食材对应的参考重量,则确定存放的食材的状态为开封状态,并根据开封状态下存放的食材对应的参考保质期,确定存放的食材的保质期;基于所述存放的食材的保质期进行食材管理。
上述保鲜设备,通过确定出用户打开保鲜设备的门后,检测用户的动作,并在检测到用户的动作为存放动作时,则确定存放的食材的当前重量,并根据当前重量与存放的食材的参考重量进行对比,若小于参考重量,则说明该存放的食材已经开封,利用开封状态下对应的参考保质期,确定存放的食材的保质期,本发明能够解决在保鲜设备存放该食材时即可辨认食材的开封状态,所以,无论是否为首次放入保鲜设备的食材,均能够通过确定开封状态,确定正确的保质期,提高了用户食用食材的安全性。
在某些实施例中,所述处理器具体被配置为:根据存放的食材的存放日期和存放的食材的保质期,检测存放的食材的保质状态;在检测到存放的食材的保质状态满足提示条件后,按照预设的方式提示用户。
上述保鲜设备,无需用户主动查询存放在保鲜设备中的食材的保质状态,而是根据检测保质状态对用户进行提示,提升了保鲜设备的实用性。
在某些实施例中,所述处理器具体被配置为:在确定用户打开保鲜设备的门后,获取拍摄的所述保鲜设备的门的前方空间的视频;若检测到第一视频帧中用户的手部的位置与第一平面在第一视频帧中的位置有重叠,且第二视频帧中用户的手部的位置与第二平面在第二视频帧中的位置有重叠,则确定用户的动作为存放动作;
其中,在视频中第一视频帧的拍摄时间早于第二视频帧的拍摄时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海信集团有限公司,未经海信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40435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