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复合衬板及其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406308.1 | 申请日: | 2020-05-14 |
公开(公告)号: | CN111559126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21 |
发明(设计)人: | 黄永德;左志超;陈玉华;张体明;王善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昌航空大学 |
主分类号: | B32B5/02 | 分类号: | B32B5/02;B32B15/04;B32B15/14;B32B15/18;B23P1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高沃律师事务所 11569 | 代理人: | 张琳丽 |
地址: | 330063 江***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复合 及其 制造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复合衬板及其制造方法,包括基体和耐磨板,耐磨板的下端固定在基体的上端面,且耐磨板包括若干个第一耐磨层和若干个第二耐磨层,第一耐磨层与第二耐磨层上下交替排列,第一耐磨层包括第一抗冲击网状层和第一耐磨块,第一抗冲击网状层上均匀设有多个第一通孔,第一通孔在垂直于基体上端面的方向上贯通第一抗冲击网状层,一个第一通孔对应填充固定一第一耐磨块,且第一耐磨块与通孔形状对应,第二耐磨层包括第二抗冲击网状层与第二耐磨块,第二耐磨层上设有多个第二通孔,第二通孔在垂直于基体上端面的方向上贯通第二抗冲击网状层,一个第二通孔对应填充固定一第二耐磨块,该复合衬板耐磨耐冲击,且使用寿命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耐磨衬板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复合衬板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在采矿、刀具、地下工程等领域使用的机械设备中,由于长期受到砂石、矿石冲击,容易导致工件磨损失效,影响其使用寿命,造成材料浪费。近年来,由于我国耐磨技术和设备的不成熟,制造出来的材料抗磨损性能普遍低于国外水平,使用寿命较短,因此提高材料耐磨性能和工件的使用寿命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陶瓷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是一种新型材料,其中WC颗粒具有硬度大、熔点高等特点,采用WC陶瓷颗粒来增强钢基衬板成为一种可行且性能可靠的制备零件耐磨层方法,但在现有技术中,往往是直接将WC陶瓷颗粒作为耐磨层,在使用过程中极易脱离,且抗冲击性不佳。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复合衬板,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使得衬板耐磨耐冲击,从而延长使用寿命。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方案: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复合衬板,包括基体和耐磨板,所述耐磨板的下端固定在所述基体的上端面,且所述耐磨板包括若干个第一耐磨层和若干个第二耐磨层,所述第一耐磨层与所述第二耐磨层上下交替排列,所述第一耐磨层包括第一抗冲击网状层和第一耐磨块,所述第一抗冲击网状层上均匀设有多个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在垂直于所述基体上端面的方向上贯通所述第一抗冲击网状层,一个所述第一通孔对应填充固定一所述第一耐磨块,且所述第一耐磨块与所述通孔形状对应,所述第二耐磨层包括第二抗冲击网状层与第二耐磨块,所述第二耐磨层上设有多个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在垂直于所述基体上端面的方向上贯通所述第二抗冲击网状层,一个所述第二通孔对应填充固定一所述第二耐磨块,所述第一耐磨块和所述第二耐磨块为耐磨材料,所述第一抗冲击网状层和所述第二抗冲击网状层均为抗冲击材料,在所述耐磨板各处的竖直方向上,均包括耐磨材料和抗冲击材料。
优选地,所述基体为16Mn材质钢板,且所述基体为立方体,所述第一耐磨层与所述第二耐磨层的外边缘均与所述基体的上顶面外边缘平齐。
优选地,所述第一抗冲击网状层为采用埋弧焊机用16Mn焊丝堆焊多个第一横向焊道和多个第一纵向焊道形成,且多个所述第一横向焊道和多个所述第一纵向焊道正交形成多个所述第一通孔;所述第二抗冲击网状层为埋弧焊机采用16Mn焊丝堆焊多个第二横向焊道和多个第二纵向焊道形成,且多个所述第二横向焊道和多个所述第二纵向焊道正交形成多个所述第二通孔,所述第一横向焊道与所述第二横向焊道之间所夹锐角为45°,所述第一纵向焊道与所述第二纵向焊道之间所夹锐角为45°。
优选地,所述第一横向焊道、所述第二横向焊道、所述第一纵向焊道和所述第二纵向焊道的形状一致,且均为靠近所述基体的端面面积大于远离所述基体的端面面积,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的横截面均为正方形。
优选地,所述第一横向焊道、所述第二横向焊道、所述第一纵向焊道和所述第二纵向焊道的侧壁与水平面所夹锐角均为45°~70°。
优选地,所述第一耐磨块和所述第二耐磨块均为采用埋弧焊方法用WC药芯焊丝堆焊制成。
优选地,所述耐磨板整体厚度为90~110mm,所述第一耐磨层为五个,且所述第一耐磨层的厚度为8~12mm,所述第二耐磨层为五个,且所述第二耐磨层的厚度为8~12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昌航空大学,未经南昌航空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40630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热敏电阻
- 下一篇:关于埋地燃气管线泄漏报警阈值设定的方法和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