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诱导结晶异相成核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10411807.X | 申请日: | 2020-05-15 |
公开(公告)号: | CN111547927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1-08 |
发明(设计)人: | 徐志清;马跃华;王云;高占奎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能朗新明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9/12 | 分类号: | C02F9/12;C02F101/20 |
代理公司: | 陕西增瑞律师事务所 61219 | 代理人: | 孙卫增 |
地址: | 100039 北京市海淀区西***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诱导 结晶 相成 核装置 | ||
本发明提供一种诱导结晶异相成核装置,包括由上至下设置的集水区(1)、循环结晶区(2)、过滤区(3),设置在所述过滤区(3)底部外侧的的动力系统(4)和设置在所述过滤区(3)底部外侧的支腿(5);集水区(1),循环结晶区(2)和过滤区(3)构成一体式结构;过滤区(3)包括过滤外腔(31)、过滤内腔(32)、布药部件(33)、吮吸排泥部件(34)和进水部件(35),本装置采用一体化设计思路,包含阻垢剂破稳功能,同时能够大幅度沉淀和拦截循环水排污水中的SS,为后续反应提供更洁净的进水;吮吸排泥部件可旋转及向下清洗滤网上的污堵物质,无需停机;循环排污水通过诱导结晶反应,能够大幅度降低水体中的钙离子浓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诱导结晶异相成核装置。
背景技术
当前火力发电厂循环水系统浓缩倍率提升以后,循环排污水水量减少,同时导致循环排污水水质变差。处理循环排污水的通常工艺为高密度沉淀池→变孔隙滤池→超滤→反渗透工艺,高密度沉淀池由于过滤速度较低,往往需要较大的池体,因此需要较大的占地面积。同时,由于循环水中投加了大量阻垢剂控制循环水的结垢倾向,在循环排污水中往往也包含大量的阻垢剂成分,阻垢剂的存在影响到高密度沉淀池的软化效果。另外,循环排污水中的SS(备注:SS为Suspended solids缩写,指悬浮固体)存在极大的影响着化学软化的处理效果,实际工程中,为了达到化学软化工艺的最佳处理效果及结晶效果,要求进水SS50mg/L或更低。在进水高SS的情况下,诱导结晶反应的过程中,一部分结晶物会结晶在SS颗粒上,由于相应的颗粒较小或强度不够而随水流排出反应器,结果造成出水浊度较高,增加了后续过滤系统的负担和反冲洗频率,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结晶效率和结晶产物的回收率。因此,研制占地面积小、能够对阻垢剂进行破稳、可处理高SS进水的化学软化装置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现有技术中往往采用配置保安过滤器来对结晶设备来水的SS进行拦截,实际应用发现存在以下三项缺陷:一是保安过滤器的滤芯使用具有期限性,当滤芯拦截污堵物达到一定程度后,需要人工更换滤芯;二是人工更换滤芯时,需要系统停机;三是拦截污堵物的滤芯废弃后往往形成难以处理的新的污染物。
发明内容
本发明采用一体化设计思路,提高结晶的流速,从而降低了设备占地,便于维护,并且可实现清洗时系统不停机运行,滤网清洗后,无需人工更换滤网即可立即投入使用,相比保安过滤器滤芯,大大减少了新的污染物的生成。同时,本装置设计有阻垢剂破稳功能,同时能够大幅度沉淀和拦截循环水排污水中的SS,从而为后续的诱导结晶反应提供更洁净的进水。
在一体化装置的循环排污水中加入诱导结晶晶种后,化学反应生成的物质通过细颗粒间的团聚、细颗粒与晶种之间的吸附、晶种之间的聚集等方式形成细颗粒沉淀。在诱导结晶晶种的存在下,结晶颗粒会逐渐长大。
本发明提供一种诱导结晶异相成核装置,包括由上至下设置的集水区、循环结晶区、过滤区,设置在过滤区底部外侧的的动力系统和设置在过滤区底部外侧的支腿;集水区,循环结晶区和过滤区构成一体式结构;
循环结晶区包括内筒体,设置在内筒体外侧的外筒体,设置在外筒体底部的外筒底和设置在外筒底中央的止回部件;止回部件的入口设置在过滤区顶部,止回部件的出口设置在循环结晶区的底部,循环结晶区和集水区连通,循环结晶区和过滤区通过止回部件连通;
过滤区包括过滤外腔,与过滤外腔内底部密封连接且与过滤外腔上部和侧部留有通道的过滤内腔,设置在过滤外腔和过滤内腔之间的布药部件,设置在过滤内腔内部的吮吸排泥部件,设置在过滤内腔底部的进水部件,与进水部件进口连通且设置在过滤外腔下部的进水腔和设置在进水腔下部的排污腔;
过滤内腔包括布满滤孔的滤筒和与滤筒密封连接的上盖;
吮吸排泥部件包括中空的轴杆,垂直设置在轴杆上并与轴杆侧面连通的若干中空的管状吮吸杆和设置在轴杆的下部且与排污腔连通的排泥口;
进水腔包括进水口;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能朗新明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国能朗新明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411807.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