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常压页岩气水平井压裂后排液测试油嘴调整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412862.0 | 申请日: | 2020-05-15 |
公开(公告)号: | CN111396003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15 |
发明(设计)人: | 李军龙;杨海;朱炬辉;石孝志;陆丽;吴晓容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集团川庆钻探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B43/12 | 分类号: | E21B43/12;E21B43/00 |
代理公司: | 成都天嘉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11 | 代理人: | 冉鹏程 |
地址: | 100007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常压 页岩 水平 井压裂 后排 测试 油嘴 调整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常压页岩气水平井压裂后排液测试油嘴调整方法,涉及油气田勘探和开发领域中的油气井排液测试作业技术领域,将常压页岩气水平井压裂后的整个排液测试阶段划分为纯液相流—见气初期—气增液降—气液稳定四个阶段,确定井口压力、返排液矿化度、阶段产气量、气液比四个关键指标,通过对所述四个阶段的关键指标之一或多个关键指标的组合的分析,确定油嘴调整时机。本发明通过分析常压页岩气水平井压裂后关键返排参数,判断油嘴调整时机,建立完整的油嘴调整方法,实现常压页岩气单井测试产量最大化,同时控制整体测试作业时间。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油气田勘探和开发领域中的油气井排液测试作业技术领域,确切地说涉及常压页岩气水平井压裂后排液测试中的一种油嘴调整方法。
背景技术
页岩气水平井压裂后必须通过一定时间排液测试才能投产,能否通过排液测试尽快实现气井较高的稳定测试气产量,完成压裂效果评价和单井测试产量计算,并为投产后生产制度制定提供依据,是该项工作的主要目的。目前国内具备商业开发能力的页岩区块开发层位均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龙一1号层,该套储层在已规模建产的区块(例如长宁-威远、涪陵)地层压力系数一般为1.6~2.0,属于高压、超高压页岩气藏。但在川南、川东南地区存在多个地层压力系数为0.9~1.3的常压页岩气藏,例如中国石油所属昭通太阳区块、中国石化所属彭水区块。与高压-超高压页岩气藏不同,常压页岩气藏由于地层压力系数相对较低,压裂后返排特征与前者也存在较大差异,主要体现在2个方面:
①常压页岩气井开井排液后见气时间无明显规律,但低产气量阶段持续时间长,油嘴调整时机不明确,油嘴调整过快容易导致储层液相渗透率快速增加,气体不能排出;调整过慢则延长了整个排液周期增加作业成本。
②受裂缝内游离气气体饱和度控制,常压页岩气井排液时气增液降阶段持续时间短,此阶段过后通过增大油嘴的方法不能有效提升产气量,必须采用其他手段。
因此目前主要通过高压-超高压页岩气藏积累起的排液测试方法不能解决常压页岩气水平井压裂后排液测试遇到的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针对上述现有技术所存在的缺陷和不足,提供一种常压页岩气水平井压裂后排液测试油嘴调整方法,本发明通过分析常压页岩气水平井压裂后关键返排参数,判断油嘴调整时机,建立完整的油嘴调整方法,实现常压页岩气单井测试产量最大化,同时控制整体测试作业时间。
本发明是通过采用下述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常压页岩气水平井压裂后排液测试油嘴调整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整个排液测试阶段划分为纯液相流—见气初期—气增液降—气液稳定四个阶段,确定井口压力、返排液矿化度、阶段产气量、气液比四个关键指标,通过对所述四个阶段的关键指标之一或多个关键指标的组合的分析,确定油嘴调整时机。
具体是:常压页岩气水平井压裂完成后开井排液,第一个阶段为纯液相流阶段,此阶段只有液体排出,观察返排液矿化度指标,根据矿化度48h内增幅是否大于20%判断油嘴调整时机,直到见气为止。
所述纯液相流阶段中,如果该指标保持相对稳定,48h内增加幅度小于20%,则一个油嘴制度排液72-120h后即可以1mm为单位逐级增大,如果48h内矿化度增幅超过20%,则立即增加1mm油嘴。
所述见气初期,是指有气体排出但阶段排液量无明显降低的阶段,该阶段观察井口压力和阶段产气量两项指标,根据井口压力能否保持稳定或增加以及阶段产气量增加速率综合决定油嘴调整时机,并判断排液是否进入到气增液降阶段。
见气初期阶段中,井口压力持续下降同时阶段产气量没有明显增加,则保持原有工作制度不变,当出现下述两种情况之一后逐级增加油嘴:
(a)井口压力在6~12小时内保持稳定或持续增加;
(b)阶段产气量连续12小时增加,且每小时增幅超过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集团川庆钻探工程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集团川庆钻探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41286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新能源机动车能量回收发电系统
- 下一篇:管段式在线含水分析仪探棒防沾油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