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降低增材制造层粗糙度的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010413870.7 | 申请日: | 2020-05-15 |
公开(公告)号: | CN111559078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21 |
发明(设计)人: | 张喆玉;杨林;李晓波;何华;马明星;杨倩倩;鲁志敏 | 申请(专利权)人: | 清华大学天津高端装备研究院洛阳先进制造产业研发基地 |
主分类号: | B29C64/188 | 分类号: | B29C64/188;B29C64/379;B29C35/04;B33Y10/00;B33Y40/20 |
代理公司: | 北京清大紫荆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718 | 代理人: | 冯振华 |
地址: | 471000 河***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降低 制造 粗糙 装置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降低增材制造层粗糙度的装置,包括敲击组件,所述敲击组件包括“L”型的敲击连杆,所述敲击连杆的横杆的末端设有敲击头,且所述横杆的末端设有腔体。装置还包括降温结构,降温结构经管道与腔体连通,降温结构内设有冷却液,冷却液在降温结构与腔体之间循环,对敲击头及横杆的末端降温。本发明通过降温结构对敲击头及敲击连杆的横杆末端进行降温,显著降低装置敲击部位的温度,减少零件损耗,提高装置的使用寿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增材制造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用于降低增材制造层粗糙度的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工业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的制造技术随之产生,如增材制造(3D 打印)技术,为一种自下而上的制造方法,其是将材料通过分层制造、逐层累加的方法制造成实体零件,能够大大减少零件的加工工序,缩短零件的加工周期。其中,增材制造强化技术是通过高能量热源(如激光、等离子、电弧等)在金属基体上形成熔池,同时向熔池中送入特定的强化材料,如复合强化金属粉末、焊丝等,从而在基体表面形成具有特定性能(如耐磨、耐腐蚀、耐疲劳等)的强化层,其目前在机械制造业领域应用非常广泛,核心零部件的易损部件采用该项技术强化后,往往可显著提升使用寿命。
在制造行业,对零件的表面光洁度及粗糙度要求较高,但是,现有增材制造技术制造的增材制造层的粗糙度及表面光洁度达不到机械制造行业的要求,后期还需要对增材制造的零件增加相应的机加工作。目前传统的降低增材制造层的粗糙度的方式是采用车削或者磨削工序,但是由于增材制造层往往采用的是耐磨耐腐蚀材料,强度比较高,后续的机加工的难度、工期等均会升高,有时还需要配套专用的磨削装置,大大增加了增材制造的成本,使得增材制造技术推广应用的难度增加。
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在增材制造时能够降低增材制造层的粗糙度的装置,以便于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的增材制造层粗糙度大,需要后续专门的机加工工序的问题,提供了一种用于降低增材制造层粗糙度的装置。本装置能够在增材制造强化的同时,通过不断的击打增材制造层,能够显著降低增材制造层的粗糙度,减少甚至避免后续机加工的难度、时间、降低产品的加工成本,便于对增材制造技术进行进一步的推广。
同时,由于本装置在不断击打增材制造层降低增材制造层的粗糙度时,由于增材制造的热源温度非常高,使得增材制造层的温度过高,装置的敲击部位容易发生烧损,因此本发明还对装置的敲击部位进行耐高温或降温处理。
实现发明目的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用于降低增材制造层粗糙度的装置,包括敲击组件,敲击组件包括“L”型的敲击连杆,敲击连杆的横杆的末端设有敲击头,且横杆的末端设有腔体。
装置还包括降温结构,降温结构经管道与腔体连通,降温结构内设有冷却液,冷却液在降温结构与腔体之间循环,对敲击头及横杆的末端降温。
本发明在敲击连杆的横杆末端设置腔体,通过降温结构将冷却液通入腔体内,对敲击连杆及敲击头进行降温,能显著降低装置敲击部位的温度,减少零件损耗,提高设备使用寿命。
其中,腔体包括第一腔体及第二腔体,第一腔体与第二腔体分别位于横杆的末端两侧,第一腔体及第二腔体上且与横杆接触的一面均设有进液口及出液口。通过第一腔体及第二腔体将敲击连杆的横杆末端夹住,能够实现对敲击连杆及敲击头的较好的而降温,提高降温效率。
进一步的,横杆的末端上设有进液通道,第一腔体及第二腔体上分别设有进液口,且进液通道与进液口连通,出液口与降温结构连通。第一腔体及第二腔体上的出液口分别经管道与降温结构连通,使得第一腔体与第二腔体形成单独的空间,进行单独控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清华大学天津高端装备研究院洛阳先进制造产业研发基地,未经清华大学天津高端装备研究院洛阳先进制造产业研发基地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41387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