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管理装置、管理方法及存储介质在审
申请号: | 202010416876.X | 申请日: | 2020-05-15 |
公开(公告)号: | CN112018794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01 |
发明(设计)人: | 并木滋;鱼岛稔;西垣真琴 | 申请(专利权)人: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2J3/32 | 分类号: | H02J3/32;H02J13/00;B60L53/68;B60L53/18;B60L58/10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 代理人: | 孙尚昆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管理 装置 方法 存储 介质 | ||
提供能够进行考虑了车辆的二次电池的状态的电力授受的运用的管理装置、管理方法及存储介质。管理装置具备:取得部,其从车辆取得与搭载于所述车辆的二次电池相关的电池信息和与所述车辆的行驶相关的车辆信息;第一识别部,其通过将所述电池信息适用于识别所述二次电池的状态的电池状态识别模型,来识别所述二次电池的状态;第二识别部,其通过将所述车辆信息适用于识别所述车辆的状态的车辆状态识别模型,来识别所述车辆的状态;以及控制部,其基于由所述第一识别部识别到的所述二次电池的状态和由所述第二识别部识别到的所述车辆的状态,来控制电力系统与所述二次电池之间的电力的授受。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管理装置、管理方法及程序。
背景技术
近年来,电动车辆的普及不断进展。电动车辆搭载有蓄电池(例如二次电池),在二次电池中储存电,并在行驶时通过从二次电池向马达供给电力而行驶。因此,电动车辆的利用者例如在各个地方设置的充电站、自己家等向电动车辆的二次电池储存电。
另外,正在提倡称作V2G(Vehicle to Grid)的社会系统。在V2G系统中,在包含商用电力网在内的电力系统与电动车辆之间进行电力的通融。在V2G中,在电动车辆不作为移动单元使用时,搭载于电动车辆的二次电池正好作为商用电力网中的电力贮藏设备之一利用。因此,在参与V2G的电动车辆与电力系统之间进行双向的电力的授受。在这样的V2G系统中,例如管理装置管理搭载于车辆且对行驶用的电力进行储存的二次电池与电力系统之间的电力的授受(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04-364467号)。
然而,在以往技术中,在管理搭载于车辆且对行驶用的电力进行储存的二次电池与电力系统之间的电力的授受时,未考虑车辆的二次电池的状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方案是考虑这样的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之一在于提供能够进行考虑了车辆的二次电池的状态的电力授受的运用的管理装置、管理方法及程序。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并达成所涉及的目的,本发明采用了以下的方案。
(1):本发明的一方案的管理装置具备:取得部,其从车辆取得与搭载于所述车辆的二次电池相关的电池信息和与所述车辆的行驶相关的车辆信息;第一识别部,其通过将所述电池信息适用于识别所述二次电池的状态的电池状态识别模型,来识别所述二次电池的状态;第二识别部,其通过将所述车辆信息适用于识别所述车辆的状态的车辆状态识别模型,来识别所述车辆的状态;以及控制部,其基于由所述第一识别部识别到的所述二次电池的状态、以及由所述第二识别部识别到的所述车辆的状态,来控制电力系统与所述二次电池之间的电力的授受。
(2):在上述(1)的方案的基础上,也可以是,所述第一识别部通过也将所述电池信息的时间序列变化适用于所述电池状态识别模型,来识别所述二次电池的状态。
(3):在上述(1)或(2)的方案的基础上,也可以是,所述第一识别部进行如下处理:基于所述电池信息来算出与所述二次电池的劣化相关的劣化信息;以及通过也将算出的所述劣化信息适用于所述电池状态识别模型,来识别所述二次电池的状态。
(4):在上述(1)至(3)中的任一方案的基础上,也可以是,所述控制部通过将所述第一识别部识别到的所述二次电池的状态和所述第二识别部识别到的所述车辆的状态向用于分配能量的能量分配模型输入,来取得用于控制所述电力系统与所述二次电池之间的电力的授受的信息。
(5):本发明的一方案的管理方法使对电力系统与搭载于车辆的二次电池之间的电力的授受进行管理的管理装置进行如下处理:从所述车辆取得与所述二次电池相关的电池信息和与所述车辆的行驶相关的车辆信息;通过将所述电池信息适用于识别所述二次电池的状态的电池状态识别模型,来识别所述二次电池的状态;通过将所述车辆信息适用于识别所述车辆的状态的车辆状态识别模型,来识别所述车辆的状态;以及基于识别到的所述二次电池的状态和识别到的所述车辆的状态,来控制电力系统与所述二次电池之间的电力的授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未经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416876.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