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车身前底板横梁与底板纵梁十字型结构及焊接工艺在审
申请号: | 202010420040.7 | 申请日: | 2020-05-18 |
公开(公告)号: | CN111661154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15 |
发明(设计)人: | 王力;陈文仙;万中留;朱方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飞碟汽车制造有限公司;山东五征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21/02 | 分类号: | B62D21/02;B62D25/20;B23K31/02;B23K3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天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421 | 代理人: | 郭成;解敬文 |
地址: | 311100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车身 底板 横梁 纵梁十 字型 结构 焊接 工艺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车身前底板横梁与底板纵梁十字型结构,包括前底板横梁、前底板横梁接头、后底板横梁、后底板横梁接头和纵梁,还包括前底板横梁连接梁、后底板横梁外接头、门槛梁和门槛踏板,前底板横梁连接梁设于前底板横梁下方,前底板横梁连接梁分别与前底板横梁、前底板横梁接头和纵梁焊接,后底板横梁外接头与纵梁焊接,门槛梁前端与前底板横梁连接梁端部焊接,门槛梁后端与后底板横梁外接头焊接,门槛踏板分别与纵梁下端、前底板横梁连接梁下端、门槛梁下端焊接,通过前底板横梁连接梁横跨纵梁构成稳定可靠的十字型结构,从而实现在正面碰撞和侧面碰撞发生时,碰撞力能够进行侧向和正向传递,解决原先单一纵梁结构碰撞安全风险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汽车车身结构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身前底板横梁与底板纵梁十字型结构及焊接工艺。
背景技术
现有大部分汽车车身下部结构框架设计中,发动机舱内的前纵梁向后延伸,贴合前挡板向后,同纵梁贯穿连接为整体。同时,在前纵梁后端,左右各增加斜撑式梁结构,分别实现和门槛梁以及中通道纵梁连接,进而实现车身前方传力分解为三条路径,提升前碰撞传力性能,并有效增加碰撞传力效果。这种车身框架结构,能有效改善前,侧碰传力,在现有车身开发中应用广泛。
对于发动机中置或驾乘人员下方布置较大零部件系统的车身结构,因为设计空间原因,发动机舱内的前纵梁向后延伸,同纵梁连接,实现整个车身下部纵梁贯穿连接。考虑车身下部前底板区域布置非车身系统,无车身设计空间,只能在驾驶员座椅前方车身下部区域增加前底板横梁,同两侧纵梁连接,构成“H”型结构,提高下部车身框架稳定性,而前底板横梁后方考虑布置动力电池,无结构设计空间,无法进行车身中通道梁类结构件设计,目前车身下部只能实现纵梁单一路径向后延伸,无法增加斜撑式梁结构,即无法实现增加多条传力路径结构,从目前结构上看,前底板横梁同纵梁连接,前底板横梁并没有横向连接到车身两侧门槛梁位置,只是通过门槛踏板连接纵梁和门槛梁,间距有250mm,过大,缺少横向传力路径。
当发生侧面碰撞时,门槛踏板作为薄板类零件将完全压溃,侧向空间压缩严重,将直接威胁驾乘人员生命安全,使得此类车身结构车型的碰撞安全风险很高,不利于保证驾乘人员的安全空间。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身前底板横梁与底板纵梁十字型结构及焊接工艺,在现有布置空间下,充分考虑车身结构设计空间,在车身前部增加前底板横梁连接梁,连接到车身的纵梁,并通过前底板横梁接头和纵梁构成稳定可靠的十字型结构,从而实现在正面碰撞和侧面碰撞发生时,碰撞力能够进行侧向和正向传递,解决原先单一纵梁结构碰撞安全风险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车身前底板横梁与底板纵梁十字型结构,包括前底板横梁、前底板横梁接头、后底板横梁、后底板横梁接头和纵梁,所述前底板横梁两端通过前底板横梁接头与纵梁焊接,所述后底板横梁两端通过后底板横梁接头与纵梁焊接,还包括前底板横梁连接梁、后底板横梁外接头、门槛梁和门槛踏板,所述前底板横梁连接梁设于前底板横梁下方,且横向向外延伸,前底板横梁连接梁分别与前底板横梁、前底板横梁接头和纵梁焊接,所述后底板横梁外接头位于后底板横梁向外延伸方向,且与纵梁焊接,所述门槛梁前端与前底板横梁连接梁端部焊接,门槛梁后端与后底板横梁外接头焊接,所述门槛踏板分别与纵梁下端、前底板横梁连接梁下端、门槛梁下端焊接。
优选的,所述前底板横梁连接梁与纵梁焊接处形成十字形结构。
优选的,所述前底板横梁连接梁一端为楔形结构,另外一端为方形直面型结构。
优选的,所述后底板横梁外接头为等腰梯形结构。
优选的,所述后底板横梁外接头为直角梯形结构。
一种车身前底板横梁与底板纵梁十字型结构的焊接工艺,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前底板横梁两端分别与前底板横梁接头三面焊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飞碟汽车制造有限公司;山东五征集团有限公司,未经浙江飞碟汽车制造有限公司;山东五征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42004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发动机前端轮系附件耐久试验方法
- 下一篇:一种测量控制方法和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