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无线充电的接收端、发射端、系统、控制方法及电动汽车有效
申请号: | 202010424440.5 | 申请日: | 2020-05-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1731139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24 |
发明(设计)人: | 曾晓生;游洪程;毛云鹤;武志贤;陈双全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L53/38 | 分类号: | B60L53/38;H02J50/12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深佳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285 | 代理人: | 常忠良 |
地址: | 518129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无线 充电 接收 发射 系统 控制 方法 电动汽车 | ||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无线充电的接收端、发射端、系统、控制方法及电动汽车,涉及无线充电技术领域。其中,接收端的低频磁场接收线圈将低频磁场转换为感应信号;接收端控制器当各低频磁场发射线圈均停止工作时,为各低频磁场发射线圈分配与当前的感应信号的信号特征不同的信号特征,且将各低频磁场发射线圈与分配的信号特征的对应关系发送至无线充电的发射端;还用于当低频磁场发射线圈工作时,利用具有分配的信号特征的感应信号确定功率发射线圈和功率接收线圈的相对位置。发射端控制器按照对应关系控制逆变电路以使各低频磁场发射线圈工作。利用以上接收端和发射端能够避免相邻车位的低频磁场信号之间的相互干扰。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无线充电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无线充电的接收端、发射端、系统、控制方法及电动汽车。
背景技术
随着现代社会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的加剧,电动汽车作为新能源汽车受到了各界的广泛关注。电动汽车以车载动力电池组为能源来驱动车辆行驶。电动汽车的充电方式目前包括接触式充电和无线充电,而无线充电方式由于具有使用方便、无火花以及触电危险、无机械磨损、可适应多种恶劣环境和天气等优点,成为未来电动汽车的发展方向。
无线充电系统包括无线充电的发射端(以下简称发射端)和无线充电的接收端(以下简称接收端)。通常,发射端位于地面,接收端位于电动汽车。当电动汽车进行无线充电时,发射端的功率发射线圈和接收端的功率接收线圈是否对准,直接影响到了无线充电的功率和无线充电的效率。
为了将功率发射线圈和功率接收线圈对准,可以在发射端增加低频磁场发射线圈,通过发射端内部电路驱动低频磁场发射线圈产生低频的交变磁场。并在接收端增加低频磁场接收线圈,该低频磁场接收线圈在低频的交变磁场中产生感应信号(感应电压或感应电流),感应信号的幅值与位置相关,通过检测感应信号的幅值得到功率发射线圈和功率接收线圈的位置信息。但是,当相邻车位同样在进行功率发射线圈和功率接收线圈对准操作时,相邻车位的发射端产生的低频的交变磁场会对本车位的发射端产生的低频的交变磁场造成干扰,影响本车位的接收端获取的感应信号的幅值,导致获取的位置信息不准确,使得功率发射线圈和功率接收线圈无法对准。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无线充电的接收端、发射端、系统、控制方法及电动汽车,能够避免相邻车位的低频磁场信号之间的相互干扰,进而使获取的功率发射线圈和功率接收线圈的相对位置更加准确。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无线充电的接收端,该接收端包括接收端控制器、功率接收线圈和低频磁场接收线圈。其中,功率接收线圈用于将功率发射线圈发射的交变磁场转换为交流电。低频磁场接收线圈将低频磁场转换为感应信号,实际应用中,由于低频磁场接收线圈接受的低频磁场中可能包括其它发射端发射的干扰磁场,因此得到的感应信号中可能还包括干扰信号。接收端控制器用于当各低频磁场发射线圈均停止工作时,为各低频磁场发射线圈分配与当前的感应信号的信号特征不同的信号特征,此时低频磁场接收线圈获取的感应信号为干扰信号,即为各低频磁场发射线圈分配与当前存在的干扰信号不同的信号特征,且将各低频磁场发射线圈与分配的信号特征的对应关系发送至无线充电的发射端。接收端控制器还用于当低频磁场发射线圈工作时,利用具有分配的信号特征的感应信号确定功率发射线圈和功率接收线圈的相对位置。
而不具有分配的信号脉冲宽度的感应信号即为干扰信号,不会被用于确定功率发射线圈和功率接收线圈之间的相对位置,因此能够避免相邻车位的低频磁场信号之间的相互干扰,进而使获取的功率发射线圈和功率接收线圈的相对位置更加准确。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接收端控制器当各低频磁场发射线圈均停止工作且未获取到所述信号特征时,即此时不存在干扰磁场,低频磁场接收线圈上未得到干扰信号,接收端控制器为各低频磁场发射线圈分配的信号特征为预设信号特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42444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基于大数据挖掘的客户反馈热点问题分析系统
- 下一篇:一种自行车用遛狗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