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钢楼梯结构在审
申请号: | 202010428713.3 | 申请日: | 2020-05-20 |
公开(公告)号: | CN111456348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28 |
发明(设计)人: | 张琳;闫晓京;朱忠义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F11/02 | 分类号: | E04F11/02;E04F11/022;E04G21/14;E04B1/38;E04B1/684 |
代理公司: | 北京邦创至诚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717 | 代理人: | 张宇锋 |
地址: | 100045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楼梯 结构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钢楼梯结构,该钢楼梯结构包括若干楼梯段及主体结构,楼梯段包括梯跑倾斜段以及休息平台水平段;根据连接方式,楼梯段两端分为铰接端和吊挂端;每一个楼梯段的铰接端均与主体结构一侧的主梁通过两组销轴铰接连接;每一个楼梯段的吊挂端均通过链杆与主体结构另一侧的主梁连接。本申请通过楼梯段一端铰接连接及另一端链杆连接,在梯跑方向实现了楼梯与周围主体结构静定连接,在此方向楼梯不参与主体结构整体受力;可以避免楼梯在强震下先于主体结构破坏。此外,由于楼梯段在铰接端以两组销轴与平台梁铰接连接,在吊挂端用两组拉索交叉拉接,能够保证梯段的侧向稳定。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结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钢楼梯结构。
背景技术
建筑结构中,混凝土楼梯与主体结构一般是整体浇筑。但在地震作用下,楼梯与主体结构共同参与抵抗水平力,相当于斜撑构件参与结构抗侧,为主体结构提供侧向刚度,受力复杂。以往震害,特别是2008年汶川地震震害调查表明,框架结构中传统构造方式的混凝土楼梯,在强震作用下往往先于其它构件破坏,影响人员逃生。
因此《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指出对于框架结构宜采取构造措施,减少楼梯构件对主体结构刚度的影响。《现浇混凝土板式楼梯》(16G101-2)给出混凝土结构楼梯的一端设置滑动支座的构造做法(如图1所示),使楼梯段16与平台梁柱17脱开,不参与框架整体受力,在强震中不先破坏。图1中的构造做法使梯段16和平台梯梁于滑动支座竖向断开,在竖向强震作用下,滑动端容易出现搭接竖向破坏,节点先于主体构件失效。
公开于该背景技术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加深对本发明的总体背景技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钢楼梯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一种钢楼梯结构,包括若干楼梯段及主体结构,所述楼梯段包括梯跑倾斜段以及休息平台水平段;根据连接方式,楼梯段两端分为铰接端和吊挂端;每一个楼梯段的铰接端均与所述主体结构一侧的主梁通过两组销轴铰接连接;每一个楼梯段的吊挂端均通过链杆与主体结构另一侧的主梁连接。
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梯跑倾斜段两侧的梯梁的前端均设置有两块铰接端梯梁耳板,休息平台水平段后端的吊挂端平台梁的两端均设置有两块吊挂端平台梁耳板;所述主体结构一侧的主梁上设置有主梁铰接端耳板;所述链杆的两端均设置有杆端耳板;主体结构另一侧的主梁上设置有主梁吊挂端耳板;所述主梁铰接端耳板伸入两块所述铰接端梯梁耳板后,通过铰接端销轴铰接;链杆下端的所述杆端耳板伸入两块所述吊挂端平台梁耳板后,通过吊挂端销轴铰接;链杆上端的所述杆端耳板与所述主梁吊挂端耳板通过销轴铰接。
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吊挂端平台梁的两侧均设置有下拉索耳板,所述主体结构另一侧的主梁的两侧均设置有上拉索耳板;两根拉索呈交叉状通过拉索销轴分别与所述下拉索耳板和所述上拉索耳板铰接连接。
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每一个所述楼梯段的所述休息平台水平段的后端均通过两根链杆吊挂在所述主体结构另一侧的主梁上。
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楼梯段之间的变形缝内填充有柔性填充材料。
一种钢楼梯结构的施工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将所述楼梯段在工厂预制完成;
2)在施工现场完成所述楼梯段与所述框架之间的节点安装,直至设计高度;
3)所述楼梯段之间的变形缝内填充柔性填充材料即可完成整部楼梯施工。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42871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