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风冷式水冷机组在审
申请号: | 202010428741.5 | 申请日: | 2020-05-20 |
公开(公告)号: | CN111426086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17 |
发明(设计)人: | 曲开成;张玉全;张继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海大学 |
主分类号: | F25B1/00 | 分类号: | F25B1/00 |
代理公司: | 南京千语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394 | 代理人: | 尚于杰;祁文彦 |
地址: | 210000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风冷 水冷 机组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风冷式水冷机组,包括蒸发器,蒸发器的上、下端分别连接出水管和进水管,蒸发器与压缩机的进气口连通,压缩机的出气口连接进气管,进气管与冷凝器的进气口连通,冷凝器的一个出气口上连接出气管,出气管连接至干燥过滤器,干燥过滤器的出口连通至蒸发器,冷凝器的另一个出气口上连接排风管,排风管与外界大气连通,风机分离式设置在排风管的正对面,将冷凝器中形成的热空气通过排风管排散至外界大气中。本发明改善了风冷式水冷机组由于夏季室外温度较高导致热交换效果差,无法有效散热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风冷式水冷机组,属于水电工程设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伴随泵站的广泛应用,出现了许多急需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其中泵站的技术供水系统的配置合理性显得尤为重要。技术供水的水源选择十分重要,但有些泵站的技术供水系统仅考虑了主机泵的润滑水和冷却水,而忽略了换热部件的水质,导致换热部件的堵塞、结垢、腐蚀等,大大降低了换热部件的换热性能,从而严重影响了主机泵组的性能。
为了提高泵站运行的可靠性,利用冷却水可循环使用的特点,采用板式换热器、盘管冷却器或水冷机组等形成循环供水冷却方式,即闭式系统供水方式目前已成为泵站技术供水的一种发展方向。通过对板式热交换器换热技术供水系统、盘管式热交换器技术供水系统和风冷式水冷机组换热技术供水系统三种不同模式的系统能耗、可靠性、运行维护、安装检修及设备投资几方面进行比较,目前风冷式水冷机成为目前市场中小型泵站的主流选择。风冷式冷水机原理是利用壳管蒸发器使水与冷媒进行热交换,冷媒系统在吸收水中的热负荷,使水降温产生冷水后﹐通过压缩机的作用使热量带到翅片式冷凝器,再由散热风扇散失到外界的空气中。
但目前的风冷式水冷机依然存在部分问题。由于电机采用强迫通风冷却方式,推力轴承采用自然冷却方式,夏季运行时由于泵站内外环境温度很高,热交换效果差,不能进行有效散热。与空调原理类似,风冷式水冷机部分运行设备需放在室外,因而运行环境较为恶劣,在维护和可靠性方面还需加强。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针对目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风冷式水冷机组,该水冷机组中,液体制冷剂在蒸发器中吸收冷却水的热量后汽化成低温低压的蒸汽、被压缩机吸入、压缩成高压高温的蒸汽后排入冷凝器、风机强迫冷凝器向冷却介质(空气)放热,并冷凝为高压液体、经节流阀节流为低压低温的制冷剂、再次进入蒸发器吸热汽化,达到循环制冷的目的。
为实现前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风冷式水冷机组,包括蒸发器,蒸发器的上、下端分别连接出水管和进水管,蒸发器与压缩机的进气口连通,压缩机的出气口连接进气管,进气管与冷凝器的进气口连通,冷凝器的一个出气口上连接出气管,出气管连接至干燥过滤器,干燥过滤器的出口连通至蒸发器,冷凝器的另一个出气口上连接排风管,排风管与外界大气连通,风机分离式设置在排风管的正对面,将冷凝器中形成的热空气通过排风管排散至外界大气中。
进、出水管上可以安装减震接头减少来自增压管道泵等传来的震动,避免对水冷机组产生震动而带来损害。
压缩机是整个水冷机组的核心,把低温气体压缩成高温气体,实现热量的转换。冷凝器是将压缩机排出的高温高压制冷剂的过热蒸汽冷却成液体或气液混合物。
风机为轴流式风机,通过强迫对流,以空气为冷却介质,将冷凝器中释放出的热量通过排风管带走,使得热量更快的传递至自然环境中。
优选地,干燥过滤器与蒸发器之间连接有热力膨胀阀。热力膨胀阀通过感受蒸发器出口气态制冷剂的过热度来控制进入蒸发器的制冷剂流量,制冷剂采用R401A制冷剂。
优选地,进气管上安装有低压控制器,出气管上安装有高压控制器。
优选地,冷凝器与压缩机之间连接有节流阀。
优选地,冷凝器采用的是紫铜管穿整体铝片结构的空气冷却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海大学,未经河海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42874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