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安全多方计算的移动终端身份认证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010429887.1 | 申请日: | 2020-05-20 |
公开(公告)号: | CN111800377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3-24 |
发明(设计)人: | 刘书勇;翟峰;葛得辉;马慧远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L9/32 | 分类号: | H04L9/32 |
代理公司: | 北京工信联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66 | 代理人: | 姜丽楼 |
地址: | 100192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安全 多方 计算 移动 终端 身份 认证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安全多方计算的移动终端身份认证系统,基于数字签名和国产SM2密码算法的身份认证方案,通过认证服务中心基于硬件密码设备的密钥管理和密码运算能力、基于大通数据分析和风险控制的策略机制,实现对移动智能终端用户的身份合法性鉴别,消减移动智能终端密钥管理和密码计算风险,提升系统安全性,并降低对业务系统风险控制的设计复杂性和实现成本,解决移动智能终端利用密码技术进行强身份认证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安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安全多方计算的移动终端身份认证系统。
背景技术
在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电子支付、远程医疗等业务场景中,尤其是通过移动互联网开展的业务,用户通常要通过智能手机来完成业务所需的身份鉴别。通常,身份鉴别会采用GB/T15843《信息技术 安全技术 实体鉴别》系列标准所描述的方法来设计。
GB/T15843.2、GB/T15843.3和GB/T15843.4描述了通过加密算法机制、数字签名机制和密码校验函数进行身份鉴别的方法,但在实际场景中,智能手机通常没有较强的密钥保护能力,从而,即便通过软件密钥的方式实现这些身份认证机制,其安全性还是存在较多问题的,其关键就在于密钥存储和使用的风险。如何增强智能手机的安全能力,从而更好的实现身份认证以及其它密码安全机制,也一直是密码领域的研究热点。
现有用于智能手机的身份认证机制,除备受诟病不推荐使用的静态口令方式之外,主要有(1)短信验证码机制(2)生物特征方式(3)通过软件方式实现的密码机制(4)综合风险控制。对于安全性较差的静态口令机制,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短信验证码机制是一种常用的双因素验证方法。其优点是简单而易于实施,缺点是容易受到假基站等攻击。在移动通信网络较为繁忙的时段,短信偶尔会阻塞,造成业务无法顺畅进行。
生物特征方式,例如指纹、人脸识别也是一种目前颇受关注的方法。生物特征用于身份鉴别的优势是无须额外携带,无法假冒;但是也存在一些限制,需要智能手机上安装特定的生物特征采集模块,需要智能手机进行额外处理保证生物特征得到妥善的存储和处理,不会造成个人隐私泄露。
软件密码模块,是通过智能手机上的软件模块,实现密钥管理和加密解密、数字签名、消息验证码等功能,采用这些密钥,进行身份认证,密钥以软件方式保存在智能手机上,用户通过PIN码控制密钥的使用。这种方式在使用上也非常便捷,但是在密钥存储和密钥使用的安全性上存在不足。如果软件模块被木马、恶意程序获取到其中的密钥,会带来用户身份被假冒的风险。
综合风险控制方法是指在采用以上身份鉴别机制的同时,根据对智能手机和业务上下文以及存在的风险等进行度量,例如包括智能手机的IMEI、IMSI 等硬件信息、智能手机所在的地理位置、Wifi SSID等等信息,综合判断本次身份鉴别的风险指数,从而根据策略给出身份鉴别的响应。这种机制相比于单纯采用以上几种机制,安全性要高,但其实现复杂度和成本也非常高。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基于安全多方计算的移动终端身份认证系统,解决移动智能终端利用密码技术进行强身份认证的问题。
本申请提供一种基于安全多方计算的移动终端身份认证系统,包括:
移动终端,用于用户向业务系统发起登录请求;接收认证服务中心发送的数字签名操作请求,对所述操作请求进行确认,并将确认结果及移动终端特征信息发送至认证服务中心;
业务系统,用于接收移动终端的登录请求,生成随机数,向认证服务中心发送认证请求;对认证服务中心返回的数字签名进行验证,判断用户是否允许登录;
认证服务中心,用于验证业务系统身份;根据移动终端发送的数字签名确认结果及移动终端标识信息,生成基于安全多方计算的数字签名,将所述数字签名发送至业务系统进行验证。
证书认证系统,用于根据认证服务中心的请求,向认证服务中心提供用户证书下载凭据并产生激活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42988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网调度方法及系统
- 下一篇:用户关注点识别方法、系统和存储介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