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飞机高升力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010430621.9 | 申请日: | 2020-05-20 |
公开(公告)号: | CN111532418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24 |
发明(设计)人: | 王伟达;徐向荣;孙振华;孙全艳;曹俊章;徐清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B64C13/04 | 分类号: | B64C13/04;B64C13/50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1100 | 代理人: | 韩俊 |
地址: | 201210 上海市浦东新***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飞机 升力 系统 | ||
本公开一方面涉及用于飞机高升力系统的襟/缝翼操纵手柄,包括把手;拉杆;带位置标志的导光板;与拉杆耦合的机械组件;与机械组件耦合的旋转轴;以及与旋转轴耦合的第一传感器单元和第二传感器单元,其中机械组件被布置成使得机械组件和第一传感器单元和第二传感器单元通过旋转轴以共轴的方式联结在一起,并且当襟缝翼操纵手柄被移动时,第一传感器单元和第二传感器单元同时读取襟缝翼操纵手柄的位置,并且第一传感器单元和第二传感器单元基于所读取的襟缝翼操纵手柄的位置分别生成第一传感器单元输出信号和第二传感器单元输出信号以提供给对应的第一和第二襟缝翼电子控制装置。本公开其他方面还涉及襟缝翼手柄和襟缝翼电子控制装置的操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飞机的增升系统,尤其涉及民用飞机的高升力系统。
背景技术
图1A示出了飞机的高升力系统100A的示图。高升力系统100A一般包括位于机翼前缘的缝翼和位于机翼后缘的襟翼,如图1A所示。在飞机起飞、着陆等低速阶段通过前缘缝翼和后缘襟翼的向外伸出,向下弯曲增大机翼面积改变构型提供飞机升力,以保证飞机合理的滑跑距离和安全的起飞速度,同时改善飞机爬升率、进场速率及进场姿态。图1B示出了飞机高升力系统的前缘缝翼和后缘襟翼在不同阶段的工作状态。
图2示出了民用飞机高升力系统的襟/缝翼操纵手柄(Flap/Slat Control Lever,FSCL)的典型架构200的示图。如所可见,襟/缝翼操纵手柄FSCL可包括把手202,带有力感装置的拉杆204,行星齿轮系206以及例如旋转可变差动变压器(RVDT)传感器208a–d等。
行星齿轮系206可以包括太阳轮和例如四个行星轮。这四个行星轮可以分别耦合到对应的旋转可变差动变压器(RVDT)传感器208a–d。
FSCL 200通常安装在中央操纵台上。飞行员首先需提起把手,把手带动拉杆沿滑轨(一般为卡槽形式)移动。在这个过程中,拉杆的力感装置产生提起力和摩擦力。拉杆带动齿轮系旋转驱动RVDT,从而生成FSECU可解析的电信号。
图3示出了典型的高升力系统架构300的示意图。如图所示,高升力系统架构300可以包括襟/缝翼操纵手柄(FSCL)302。襟/缝翼操纵手柄302可以包括例如图2中所示的FSCL200。
高升力系统架构300可以进一步包括两个襟/缝翼电子控制装置(FSECU) 304_1和304_2。每个襟/缝翼电子控制装置(FSECU)304可分别包括襟翼通道FLAP_1/FLAP_2和缝翼通道SLAT_1/SLAT_2,分别耦合到襟/缝翼操纵手柄(FSCL)302的一路传感器输出,并接收其他传感器信号。每个襟/缝翼电子控制装置(FSECU)304的襟翼通道FLAP以及缝翼通道SLAT分别与另一个襟/缝翼电子控制装置304的襟翼通道FLAP和缝翼通道SLAT通信。
这两个襟/缝翼电子控制装置(FSECU)304的襟翼通道FLAP_1/FLAP_2 被耦合到襟翼动力驱动装置(PDU)306中的两个马达;而缝翼通道 SLAT_1/SLAT_2被耦合到缝翼动力驱动装置(PDU)308中的两个马达以驱动其输出控制飞机的襟翼和缝翼的旋转扭矩。
发明内容
本公开的一方面涉及一种用于飞机高升力系统的襟/缝翼操纵手柄,包括:把手;拉杆;带位置标志的导光板;与拉杆耦合的机械组件;与所述机械组件耦合的旋转轴;以及与所述旋转轴耦合的第一传感器单元和第二传感器单元,其中所述机械组件被布置成使得所述机械组件和所述第一传感器单元和第二传感器单元通过所述旋转轴以共轴的方式联结在一起,并且当所述襟缝翼操纵手柄被移动时,所述第一传感器单元和第二传感器单元同时读取所述襟缝翼操纵手柄的位置,并且所述第一传感器单元和第二传感器单元基于所读取的所述襟缝翼操纵手柄的位置分别生成第一传感器单元输出信号和第二传感器单元输出信号以提供给对应的第一和第二襟缝翼电子控制装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未经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43062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用于污水处理的固液分离装置
- 下一篇:小柴胡颗粒联合抗生素的新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