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声发射响应的管道漏点定位方法及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010431011.0 | 申请日: | 2020-05-20 |
公开(公告)号: | CN111765390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13 |
发明(设计)人: | 杨凯;李秀杰;于欣;吴秉久;赵泽玺;李晓峰;陈士亮;安仲文;苏海娜;舒喆岩 | 申请(专利权)人: | 吉林省百瑞生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7D5/06 | 分类号: | F17D5/06 |
代理公司: | 北京辰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619 | 代理人: | 付婧 |
地址: | 130000 吉林省长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世***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声发 响应 管道 定位 方法 系统 | ||
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基于声发射响应的管道漏点定位方法及装置,定位装置包括:管道控制阀门,用于关闭或者减小待测管道的下游端口,使得待测管道内产生自下游端口向上游端口的应力波;第一声发射传感器,用于接收待测管道下游端口附近的应力波以及管道漏点产生的相反向应力波;第二声发射传感器,用于接收待测管道上游端口附近的应力波;数据处理单元,用于根据待测管道下游端口附近的应力波、管道漏点产生的相反向应力波以及待测管道上游端口附近的应力波计算得到管道漏点位置。本申请的基于声发射响应的管道漏点定位方法及装置操作简单,效率高且定位精度高,大大减少人工沿线排查的劳动强度。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管道检测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基于声发射响应的管道漏点定位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我国油、水、管道覆盖了全国大部分地区的天然气、原油和成品油主干网以及城市供热供水管网。而近年来管道泄漏事故时有发生,不仅影响正常的生产,还会造成环境污染及资源浪费,目前市场上有较多的管道泄漏在线监测系统,但这些系统大多不能对腐蚀发展型泄漏进行泄漏判定和定位,尤其是埋地管线,即使可以通过承压管道的压力、流量等运行参数判断其泄漏,但很难对泄漏点进行定位,因此,在管道发生泄漏后能够快速的对泄漏位置进行定位判定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现有管道泄漏点定位的方法有相关仪检测法,红外检测法、人工检测法等。其中,应用最多的相关仪进行漏点检测的原理是,通过在待检管段两端安装音频接收器,通过泄漏介质与管道壁摩擦产生的漏水声音沿着管道向两端传播进行定位,由互相关函数极值点的延时值,来确定时间差,从而进行定位。
目前的上述管道泄漏点定位的方法,普遍具有工作效率低,易受环境影响,定位精度差等问题。同时有些长达十几公里甚至几十公里的长输管线,以及埋深数米和跨越河流的管道很难采用上述漏点定位的方法进行漏点定位检测。
声发射是一种常见的物理现象,材料中局域源快速释放能量产生瞬态弹性波的现象称为声发射(Acoustic Emission,简称AE),有时也称为应力波发射。由于材料内部结构发生变化而引起材料内应力突然重新分布;使机械能转变为声能;产生弹性波,应力波的频率一般在1KHz-1MHz之间。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基于声发射响应的管道漏点定位方法及系统,旨在解决现有管道泄漏点定位的方法工作效率低,易受环境影响,定位精度差等问题。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基于声发射响应的管道漏点定位装置,具体包括:
管道控制阀门,用于关闭或者减小待测管道的下游端口,使得待测管道内产生自下游端口向上游端口的应力波;所述应力波是由于阀门阻挡管道内流体后管道内流体所产生;
第一声发射传感器,用于接收待测管道下游端口附近的应力波以及管道漏点产生的相反向应力波;
第二声发射传感器,用于接收待测管道上游端口附近的应力波;
数据处理单元,用于根据待测管道下游端口附近的应力波、管道漏点产生的相反向应力波以及待测管道上游端口附近的应力波计算得到管道漏点位置。
可选地,数据处理单元根据所述待测管道下游端口附近的应力波、管道漏点产生的相反向应力波以及待测管道上游端口附近的应力波得到管道漏点位置,具体包括:
根据所述待测管道下游端口附近的应力波识别起始声波特征并记录所述应力波起始时刻;根据所述待测管道上游端口附近的应力波识别到达声波特征并记录所述应力波接收时刻;根据所述待测管道下游端口附近的管道漏点产生的相反向应力波,识别泄漏点激励的声波特征并记录相反向应力波接收时刻;
根据管道首末两端的长度、所述应力波起始时刻以及应力波接收时刻计算所述应力波在管道内传播的声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吉林省百瑞生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未经吉林省百瑞生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43101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