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虚拟同步电机的双向隔离型谐振功率变换器控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431653.0 | 申请日: | 2020-05-20 |
公开(公告)号: | CN111525828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3-10 |
发明(设计)人: | 任春光;贾燕冰;徐浩祥;孟祥齐;张佰富;韩肖清;秦文萍;郭东鑫;孔健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太原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H02M7/797 | 分类号: | H02M7/797;H02M3/335;B60L53/63;B60L55/00 |
代理公司: | 太原科卫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14100 | 代理人: | 朱源;曹一杰 |
地址: | 030024 ***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虚拟 同步电机 双向 隔离 谐振 功率 变换器 控制 方法 | ||
1.基于虚拟同步电机的双向隔离型谐振功率变换器控制方法,电网交流母线经过线路阻抗Zac、滤波电阻Rac和LC滤波器连接到交流接口变换器的交流侧;交流接口变换器的直流侧经过直流电容Cdc连接DC/DC变换器;DC/DC变换器再经过稳压电容Cf与滤波电感Lf,最终连接到动力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方法根据三相同步电动机模型和交流接口变换器在结构上的相似性,将交流接口变换器虚拟为同步电机,控制方法包括有功功率控制、虚拟励磁控制和电压电流双闭环控制三部分,各部分控制方法如下:
(1)有功功率控制:设定虚拟同步电机的极对数为1,其转矩方程可以表示为:
其中J表示同步电机的转动惯量,单位kg·m2,ωN表示电网交流额定角速度,单位rad/s;Pe和Pm分别为同步电机的电磁、机械功率;δ为发电机的功角,单位rad;ω是同步电机的虚拟转子角频率,单位rad/s;kω为交流一次调频下垂系数;有功功率控制部分主要用来实现有功功率闭环并产生机械转矩;有功功率由交流侧电压和电流计算得到,表示为:
P=uaia+ubib+ucic
式中ua、ub、uc为同步电机的机端电压,ia、ib、ic为同步电机的机端电流;
(2)虚拟励磁控制:在虚拟励磁控制部分,模拟发电机的励磁控制,对交流电压、无功功率进行控制调节,通过调节虚拟同步电机模型的虚拟电势有效值E来使其发出无功;虚拟同步电机的虚拟电势有效值E共由3部分组成:
其一,是反应无功功率调节的部分ΔEQ,其二为反应机端电压调节的部分ΔEU,能够等效为同步电机的自动励磁调节器,其三是同步电机的空载电势有效值E0;则电机虚拟电势有效值为:
E=E0+ΔEQ+ΔEU
电机虚拟电势的矢量值表示为:
(3)电压电流双闭环控制:基于KVL定律,同步电机的电磁方程可以表示为:
其中为交流侧电压;L和R分别为同步电机的定子电感和电阻,其值分别取交流接口的LC滤波器的滤波电感Lac和滤波电阻Rac的值,为交流接口电流,为交流母线侧电流,C为LC滤波器滤波电容中Cac的值;通过电压-电流双闭环控制得到信号e,并将其作为调制波输入SPWM调制,产生交流接口变换器的控制信号,控制交流接口变换器各IGBT管的导通和关断。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虚拟同步电机的双向隔离型谐振功率变换器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DC/DC变换器直流侧的一次侧与二次侧间由CLC谐振模块连接,所述CLC谐振模块包括位于一次侧的用于电压倍增操作的电容器Cv,以及位于二次侧用于谐振PWM操作的由谐振电容Cr和谐振电感Lr组成的谐振结构;所述DC/DC变换器8个开关用于充电或放电操作,包括一次侧的M1、M2、M3、M4四个IGBT管以及二次侧的M5、M6、M7、M8四个IGBT管。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虚拟同步电机的双向隔离型谐振功率变换器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一)在充电操作中,功率流由M1~M4控制,M5~M8的二极管用于全桥整流;假设谐振电容器电压vcr不超过电池电压Vbatt,M3在初始时处于导通状态;一个完整的充电过程按照时间顺序分为6个模式:
模式1(t0≤tt1):当M1在t0时导通,初级电流ip流过M1,M3和变换器一次侧;二次侧电流is从零开始增加,并流过Cr,Lr,M5、M7以及变换器二次侧;从模式1的等效电路可以推导出vcr和is:
其中:
Vcrf是vcr充电运行时的峰值电压,Vdc为直流电容Cdc两端电压;一次电流ip是指一次侧电流is与磁化电流im之和;n为DC/DC变换器的一二次侧的匝数比;当M1被关闭时,一次电流用于对M1和M2的漏源电容Cds进行充放电;如果M2的漏源电容Cds在模式1结束前完全放电,则可以实现M2的零电压开关;
模式2(t1≤tt2):M2打开时,模式2开始;一次电流ip流过M3、M2和变换器一次侧;二次电流is与模式1保持相同的电流路径,直到is减小为零为止;由模式2的等效电路,vcr和is表示为:
vcr(t)=-Vbatt-(Vcr(t1)+Vbatt)cosωr(t-t1)+ZriLr(t1)sinωr(t-t1)
从上式中可以得到iLr(t1)和vcr(t1),如下:
式中Df为充电时M1(或M4)占空比,Ts为驱动信号开关周期,从上式可推导出模式2的持续时间T2Mf:
模式3(t2≤tt3):模式2后,只有充磁电流im通过M3和M2循环;在模式3中,谐振电容电压vcr保持为vcr(t2),为Vcrf定义的谐振电容的峰值;可以得到Vcrf:
Vcrf不应超过Vbatt,以防止M5和M7体二极管不正常导电,保证正常工作;只有M3和M4的Cds充放电采用峰值充磁电流;如果M4的漏源电容Cds在模式3结束前完全放电,则可以实现M4的零电压开关;由模式4~6组成的下一个半周期的运行与前一个半周期相同;
(二)放电过程中功率流由M5~M8控制;为了提高电压增益,采用二极管M1和M2的整流器作为电压倍频整流,使M3处于导通状态;电容Cv作为提供功率的电源电容;一个完整的放电过程按照时间顺序分为6个模式:
模式1(t0≤tt1):当M8在t0处打开时,二次电流通过Lr、Cr、M8、M6和DC/DC变换器二次侧;一次电流ip从零开始增大,并通过M2、M3、Cv和DC/DC变换器一次侧;vcr、一次电流ip和二次侧的一次电流nip可以近似地导出为:
vcrr是vcr在放电过程中的峰值电压;二次电流等于nip和充磁电流nim之和;当M8关闭时,is用于使M7达到零电压开关状态;
模式2(t1≤tt2):当M7打开时,模式2开始,ip开始下降;由模式2的等效电路可得vcr和nip为:
这里采用与充电操作模式2相似的假设,可导出nip(t1)和vcr(t1):
式中Dr为放电操作业中M5或M8的占空比,模式2继续,直到ip减小为零,模式2在放电模式下的持续时间T2Mr为
模式3(t2≤tt3):模式2后,只有二次侧的充磁电流nim通过M7和M6,同时可以推导出vcr(t2)如下:
vcrr是vcr在放电过程中的峰值电压;当M6关闭时,二次侧的峰值磁化电流对M5和M6的Cds进行充电和放电;第一个由模式1~3组成的半程周期是充电电容Cv通过M2和M3通道的充电周期,下一个由模式4~6组成的半程周期是充电电容Cv和M1、M3的充电周期;除整流操作部分,放电过程模式1~3与模式4~6这两个半程周期操作相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太原理工大学,未经太原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431653.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