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环保型浅色系抗紫外线涤纶面料的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434450.7 | 申请日: | 2020-05-21 |
公开(公告)号: | CN111593431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28 |
发明(设计)人: | 史亚琴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汉硕纺织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D01F6/92 | 分类号: | D01F6/92;D01F1/10;D04B1/16;D06B3/10;D06C7/02;D01D5/08;D01D5/12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仟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825 | 代理人: | 周庆佳 |
地址: | 215228 江苏省苏州***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环保 浅色 紫外线 涤纶 面料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环保型浅色系抗紫外线涤纶面料的制备方法,包括:(1)前处理:a、将微米级的竹炭粉加入聚酯切片中,边加热,边搅拌,从常温加热至220‑260℃的过程控制在3‑6h;b、继续加热至350‑380℃并保温30‑40min,得到熔融态改性聚酯切片;c、将改性聚酯切片在纺丝机上高速纺丝制成初生纤维,具体工艺条件为:纺丝温度320‑350℃,纺丝速度为1300‑1450m/min,d、将初生纤维采用平行牵伸机进行定型,得到涤纶纤维,牵伸倍数为3‑4倍;(2)织造;(3)后处理。其制得的面料具有优异的吸湿速干性和抗紫外线性,提高了面料的舒适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面料的制备方法,具体涉及一种环保型浅色系抗紫外线涤纶面料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涤纶纤维作为应用最广泛的化学纤维,其具有良好的成纤性能和机械性能,强度高、耐光、耐热和耐酸碱性好,具有良好的加工性和易纺性,可纯纺、混纺和交织。涤纶面料耐洗耐磨、免烫抗皱,在服装、家纺、装饰和产品用等领域被广泛应用。
然而,涤纶纤维也存在吸湿性差、织物不吸汗和抗紫外线性差等缺点,因此大大制约了涤纶纤维的应用与发展。
竹炭粉具有蜂窝状的微孔结构,比表面积是木炭比表面积的2-3倍。这种微孔结构使竹炭具有特殊的吸附能力,有吸潮、净化、消毒、蓄热、辐射远红外线、保湿的作用。
因此本发明利用竹炭粉特殊的性能和结构,采用特殊的纤维制备方法,以提高涤纶纤维穿着的舒适性,提高涤纶纤维的应用附加值。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环保型浅色系抗紫外线涤纶面料的制备方法,其制得的面料具有优异的吸湿速干性和抗紫外线性能,提高了面料的舒适性。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环保型浅色系抗紫外线涤纶面料的制备方法,包括:(1)前处理:a、将微米级的竹炭粉加入聚酯切片中,边加热,边搅拌,从常温加热至220-260℃的过程控制在3-6h;b、继续加热至350-380℃并保温30-40min,得到熔融态改性聚酯切片;c、将改性聚酯切片在纺丝机上高速纺丝制成初生纤维,具体工艺条件为:纺丝温度320-350℃,纺丝速度为1300-1450m/min,d、将初生纤维采用平行牵伸机进行定型,得到涤纶纤维,牵伸倍数为3-4倍;
(2)织造:将所述涤纶纤维喂入织针,采用平纹变化组织在单面针织大圆机进行编织成坯布,其中编织的径向密度为20~50根/cm,纬向密度为20~40根/cm;
(3)后处理:将所述坯布依次经由除油、预定形、染色工艺、平铺、柔软亲水处理、热定形、自然冷却和固化后得到面料;所述除油为将所述坯布放入平幅清洗机中依次进行清水洗、高温洗涤剂洗、高温去油剂洗和冷洗;所述预定形为使用定型机进行连续定形。
作为优选的,所述(1)前处理:a、将微米级的竹炭粉加入聚酯切片中,边加热,边搅拌,从常温加热至240℃的过程控制在4.5h;b、继续加热至365℃并保温35min,得到熔融态改性聚酯切片;c、将改性聚酯切片在纺丝机上高速纺丝制成初生纤维,具体工艺条件为:纺丝温度335℃,纺丝速度为1375m/min,d、将初生纤维采用平行牵伸机进行定型,得到涤纶纤维,牵伸倍数为3.5倍;
(2)织造:将所述涤纶纤维喂入织针,采用平纹变化组织在单面针织大圆机进行编织成坯布,其中编织的径向密度为35根/cm,纬向密度为30根/cm;
(3)后处理:将所述坯布依次经由除油、预定形、染色工艺、平铺、柔软亲水处理、热定形、自然冷却和固化后得到面料;所述除油为将所述坯布放入平幅清洗机中依次进行清水洗、高温洗涤剂洗、高温去油剂洗和冷洗;所述预定形为使用定型机进行连续定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汉硕纺织有限公司,未经苏州汉硕纺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43445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