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株刺状鞘氨醇单胞菌及在垃圾压滤液絮凝中的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2010434892.1 | 申请日: | 2020-05-21 |
公开(公告)号: | CN111471625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29 |
发明(设计)人: | 李东;毛鑫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微泽美环保科技(杭州)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12N1/20 | 分类号: | C12N1/20;C02F3/34;C12R1/01;C02F103/06 |
代理公司: | 成都坤伦厚朴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47 | 代理人: | 吴亦雨 |
地址: | 310000 浙江省杭州市***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株刺状鞘氨醇单胞菌 垃圾 压滤 絮凝 中的 应用 | ||
本发明属于生物环保领域,具体涉及一株刺状鞘氨醇单胞菌及在垃圾压滤液絮凝中的应用。具体技术方案为:一株刺状鞘氨醇单胞菌,其16S rDNA如SEQ ID No.1所示。刺状鞘氨醇单胞菌作为絮凝剂时,可直接将刺状鞘氨醇单胞菌种子液接种于待絮凝物质中,培养24h以上,离心去除絮体。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新的刺状鞘氨醇单胞菌,适应能力、代谢能力、降解能力优异,可在无助凝剂存在、无营养物补充的情况下,作为絮凝剂高效絮凝垃圾压滤液等高COD、高BOD的废液。且该刺状鞘氨醇单胞菌可作为接种物重复使用;一次接种后,无需补充接种,可直接使用处理后获得的絮体作为新的接种物进行新的处理,以废治废。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物环保领域,具体涉及一株刺状鞘氨醇单胞菌及在垃圾压滤液絮凝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垃圾压滤液是指垃圾在机械压缩过程中受到挤压作用产生的高浓度污水。垃圾压滤液具有COD和BOD高、水质水量变化大、氨氮含量较高、营养元素比例失调等特点,部分垃圾压滤液中甚至出现较高含量的重金属,处理成本高、处理困难,难以达标排放。随着环保政策的落实和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如何实现垃圾压滤液低成本处理至达标排出水平的问题亟待解决。现有技术中,一般是先对垃圾压滤液进行絮凝处理,以去除大部分易沉固体和悬浮物,降低COD,将再进行后续处理,以降低综合处理的难度,最终实现达标排放的目标。
目前广泛应用的絮凝剂主要包括以铝系为代表的无机高分子絮凝剂,和以聚丙烯酰胺为代表的有机高分子絮凝剂。无机絮凝剂有着经济、用法简单的优点;但同时也存在用量大、絮凝效果低、腐蚀性强等缺陷。与传统絮凝剂相比,有机高分子絮凝剂能成倍的提高处理效能,且用量少,浮渣产量少,絮凝能力强,絮体容易分离,除油及除悬浮物效果好。但由于大多数有机高分子絮凝剂本身或其水解、降解产物有毒,且合成用丙烯酰胺单体有毒,能麻醉人的中枢神经,残余单体具有“三致”效应(致畸、致癌、致突变),因而其应用范围受到限制。同时,使用化学絮凝剂时,分离出的絮体本身也是有毒有害物质,还需要继续进行处理,难以直接予以利用或排放。
因此,微生物絮凝剂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微生物絮凝剂可以克服无机高分子和合成有机高分子絮凝剂本身固有的缺陷,使用安全,近年来在微生物絮凝剂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但是目前的絮凝微生物菌种资源匮乏,絮凝效果还有待提高。同时,垃圾压滤液中高COD、高BOD、营养元素比例失调等缺陷,也严重限制了微生物絮凝剂的应用。
鞘氨醇单胞菌属是近年来才逐渐被认识的一类新型微生物,其自身具有很高的代谢能力和降解能力,在垃圾压滤液的应用中具有巨大的潜力。但目前对该类微生物的研究较少,还处于初级阶段。已有研究表明,使用这类微生物进行絮凝时,需要添加化学助凝剂,否则絮凝效果不佳。例如2011年发表于《湖北农业科学》上的《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的筛选、鉴定及絮凝试验》,使用少动鞘氨醇单胞菌培养物作为絮凝剂,在不添加氯化钙做助凝剂时,没有絮凝效果。但添加化学助凝剂,一方面增加了絮凝成本,另一方面也引入了新的污染源。
综上,提供一种新的、可在不添加助凝剂的情况下有效处理垃圾压滤液的鞘氨醇单胞菌属微生物,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和现实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的鞘氨醇单胞菌属微生物,可在不添加助凝剂的情况下有效处理垃圾压滤液。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株刺状鞘氨醇单胞菌,其16S rDNA如SEQ ID No.1所示。
相应的,一株刺状鞘氨醇单胞菌,于2020年3月27日保藏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保藏编号为:CGMCC No.19515。
相应的,所述刺状鞘氨醇单胞菌在作为絮凝剂中的应用。
优选的,絮凝过程中,不添加助凝剂。
优选的,所述絮凝剂为刺状鞘氨醇单胞菌种子液,或使用刺状鞘氨醇单胞菌种子液絮凝后获得的上清液或絮体或上清液与絮体的混合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微泽美环保科技(杭州)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未经中微泽美环保科技(杭州)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43489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