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供热水装置以及供热水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010435670.1 | 申请日: | 2020-05-21 |
公开(公告)号: | CN112128839B | 公开(公告)日: | 2023-10-03 |
发明(设计)人: | 长谷川刚英;牛尾笃史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能率 |
主分类号: | F24D17/02 | 分类号: | F24D17/02;F24D19/10;G05B19/042 |
代理公司: | 北京林达刘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77 | 代理人: | 刘新宇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热水 装置 以及 系统 | ||
提供一种供热水装置以及供热水系统。在当供热水水龙头闭合时循环泵工作的即时热水运转模式中,供热水装置构成为:将包括入水路径的至少一部分、换热器及出热水路径的内部路径、以及在供热水装置的外部绕过供热水水龙头的外部路径合在一起来形成即时热水循环路径。控制器按每个即时热水运转模式存储该即时热水运转模式中的在预先决定的定时由流量传感器检测出的流量检测值来作为实绩流量值,使用所存储的多个实绩流量值来计算流量学习值。在即时热水运转模式中,当流量检测值变得比按照流量学习值来设定的判定值高时,检测到供热水水龙头被使用,停止循环泵。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供热水装置以及供热水系统,更确定地说,涉及一种具有即时热水功能的供热水装置以及供热水系统。
背景技术
作为供热水装置的一个方式,存在具备所谓的即时热水功能的供热水装置,该即时热水功能是如下的功能:即使是在长时间停止供热水之后,也从刚开始供热水后就输出适当温度的热水。通常,为了实现即时热水功能,需要设置以下模式:在停止供热水的过程中也形成经由热源的循环路径(下面也称为“即时热水运转模式”)。
在日本特开平6-249507号公报中示出了以下用途的结构:在循环保温式供热水装置中,利用单一的流量传感器来检测循环保温时的流量和出热水流量,并且,即使是少量的出热水也可靠地检测到供热水水龙头被使用。
另外,在美国专利第6536464说明书中公开了以下结构:通过在外部连接使用蜡式热敏器的恒温控制的旁路阀(下面也称为“交换阀(crossover valve)”)来形成用于上述即时热水功能的循环路径。由此,即使不在供热水装置侧追加该交换阀的控制功能,也能够通过简单的安装工程来实现即时热水功能。
发明内容
在日本特开平6-249507号公报中,设为以下结构:使循环泵运转时的用于判断为使用了所供热水的流量值(供热水使用流量)与循环泵停止时的供热水使用流量不同。而且记载了以下内容:关于循环泵运转时的供热水使用流量,将供热水管路和返回路径的配设长度最短时的循环流量预先登记为暂定流量,之后在循环保温运转时检测循环流量,基于实际检测出的循环流量来更新循环泵运转时的供热水使用流量。
然而,在日本特开平6-249507号公报的结构中,存在以下担忧:在循环泵工作时所形成的循环流路的状态发生了经年变化的情况下,供热水水龙头的使用的检测精度下降。特别是,在如美国专利第6536464说明书所记载的那样通过连接交换阀来形成循环流路的情况下,存在容易发生上述的经年变化的担忧。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这种问题而完成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高在即时热水运转模式中的供热水水龙头的使用的检测精度。
在本发明的某方面,是一种对供热水水龙头输出热水的供热水装置,该供热水装置具备:入水口,低温水被导入到该入水口;加热机构;出热水口,其用于输出由加热机构加热后的高温水;入水路径;出热水路径;流量检测器;以及控制器。入水路径形成于入水口与加热机构之间。出热水路径形成于加热机构与出热水口之间。供热水装置构成为在即时热水运转模式中将内部路径与外部路径合在一起来形成用于流体通过加热机构的即时热水循环路径,其中,即时热水运转模式是在供热水水龙头闭合时循环泵工作的模式,内部路径包括入水路径的至少一部分、加热机构以及出热水路径,外部路径在供热水装置的外部绕过供热水水龙头。流量检测器检测即时热水循环路径的流量。控制器指示加热机构和循环泵的工作和停止。控制器按每个即时热水运转模式存储该即时热水运转模式中的在预先决定的定时由流量检测器检测出的流量检测值,使用所存储的多个流量检测值来计算流量学习值。并且,在即时热水运转模式中,当流量检测值变得比判定值高时,控制器检测到供热水水龙头被使用并停止循环泵,其中,判定值是按照流量学习值来设定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能率,未经株式会社能率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43567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