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复杂大型机电混装三维模型简化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435687.7 | 申请日: | 2020-05-21 |
公开(公告)号: | CN111783272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16 |
发明(设计)人: | 程亚龙;胡长明;梅启元;张轶群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四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6F30/20 | 分类号: | G06F30/20;G06T1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律谱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57 | 代理人: | 孙红颖 |
地址: | 210039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复杂 大型 机电 三维 模型 简化 方法 | ||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复杂大型机电混装三维模型简化方法,该方法包括:步骤1,在待简化模型中建立简化表示,根据上级装配原则,在建立好的简化表示中排除内部不可见的零件以及内部模型信息,并保留外部零件以及外部模型信息;步骤2,在待简化模型中创建并激活简化模型零件,并根据外部零件以及外部模型信息,在简化模型零件中生成待简化模型的实体收缩包络;步骤3,将待简化模型的管理属性信息赋予实体收缩包络,记作待简化模型的三维简化模型。通过本申请中的技术方案,将原始总装模型的内部零件和内部特征排除,保留外部特征和接口信息,达到模型轻量化的目的,同时保留简化模型与原详细模型之间的关联关系。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模型仿真的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复杂大型机电混装三维模型简化方法。
背景技术
复杂大型机电混装三维模型(简称大装模型),指装配零件数量多、结构件与电气元件并存、打开速度慢、占用内存大的三维装配模型。大装模型三维设计对软硬件的资源配置要求高,容易出现内存不足、卡顿等情况,严重影响设计效率。对大装模型进行简化处理是提高三维设计效率的主要方式之一。
而现有技术中,通常是采用删除模型的指定零件,或将其形状简化为基本几何体(如圆柱体、球体),生成曲面包络模型的方式。如申请号为201711260386,发明名称为《一种汽车仪表板的简化建模方法》的专利文件中公开的技术方案,该技术方案简化了仪表板模型,提高了建模速度,但采用删除部件的方法,丢失了较多的模型基本信息,比如外部的孔槽、凸起等细节特征。
上述方法不仅操作较繁琐,缺乏系统性、通用性,而且容易丢失模型的重要外部特征和接口信息,难以满足全三维设计轻量化的要求。同时,简化后模型与原详细模型缺乏关联关系,当原详细模型修改后不能对简化模型进行自动更新,必须重新建立新的简化模型,那么上级装配中必须用新简化模型替换原详细模型,将导致原详细模型与其他同级零部件的装配关系丢失,最终导致上级装配模型出错,必须手动重新建立新简化模型与其他零部件之间的装配关系,严重拖慢了设计效率。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在不影响上级装配设计的原则下,将原始总装模型的内部零件和内部特征排除,保留外部特征和接口信息,达到模型轻量化的目的,同时保留简化模型与原详细模型之间的关联关系,便于后续更改时自动更新简化模型。该简化模型完全可以替代原模型用于上级总装设计,解决了因原模型修改而导致的上级装配关系丢失问题,降低了总装模型设计对计算机资源的占用率,提高设计效率和存储空间利用率。
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了一种复杂大型机电混装三维模型简化方法,该方法包括:步骤1,在待简化模型中建立简化表示,根据上级装配原则,在建立好的简化表示中排除内部不可见的零件以及内部模型信息,并保留外部零件以及外部模型信息;步骤2,在待简化模型中创建并激活简化模型零件,并根据外部零件以及外部模型信息,在简化模型零件中生成待简化模型的实体收缩包络;步骤3,将待简化模型的管理属性信息赋予实体收缩包络,记作待简化模型的三维简化模型,其中,管理属性信息包括重量、名称、代号、所属分系统等。
上述任一项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上级装配原则由待简化模型中各个零件的总装布局和配合关系确定。
上述任一项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简化模型零件位于待简化模型的结构树的末端。
上述任一项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步骤2中,生成待简化模型的实体收缩包络的方法包括:步骤21,根据外部零件以及外部模型信息,在简化模型零件中创建待简化模型的实体特征;步骤22,采用模型合并算法,将实体特征进行收缩合并,生成实体收缩包络,其中,模型合并算法可以为模型布尔合并或者模型特征合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四研究所,未经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四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43568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