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液态金属光固化打印技术的柔性压力传感器有效
申请号: | 202010436003.5 | 申请日: | 2020-05-21 |
公开(公告)号: | CN111551294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30 |
发明(设计)人: | 汪延成;邵金毅;鲁映彤;陈佳威;龚一泓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大学 |
主分类号: | B29C64/124 | 分类号: | B29C64/124;G01L1/18;G01L1/20;B33Y80/00;B33Y70/00;B33Y10/00 |
代理公司: | 杭州求是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00 | 代理人: | 林超 |
地址: | 310058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液态 金属 光固化 打印 技术 柔性 压力传感器 | ||
1.一种基于液态金属光固化打印技术的柔性压力传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柔性传感器(1)、导线(11)和封装层(9),柔性传感器(1)通过光固化打印制备得到;
柔性传感器(1)内部具有微流道结构,且柔性传感器(1)两侧开有两个对称的小孔作为微流道结构的两个入口;
微流道结构包括两条通道,两条通道呈中心对称;每条通道主要由弧形通道Ⅰ(2)、弧形通道Ⅱ(3)和弯曲通道(4)组成,弧形通道Ⅰ(2)和弧形通道Ⅱ(3)为同心弧,两条通道的弧形通道Ⅰ(2)一端分别与微流道结构中的两个入口相连;弧形通道Ⅰ(2)一端与微流道结构中其中一个入口相连,弧形通道Ⅰ(2)另一端朝中心弯曲后与弧形通道Ⅱ(3)的一端相连,弧形通道Ⅱ(3)的另一端朝中心弯曲后与弯曲通道(4)一端相连,弯曲通道(4)另一端与微流道结构中另一个入口连接;弯曲通道(4)先向上抬升再逐渐下降,抬升的长度与下降长度相等,呈三角状朝上端凸起;
柔性传感器(1)下部为柱状结构上部为圆形拱顶结构,拱顶结构作为受力变形面,中心弯曲程度对应微流道结构中向上凸起的弯曲通道(4);
柔性传感器(1)两侧入口分别与导线(11)连接;与导线(11)相连的柔性传感器(1)采用PDMS进行封装后得到封装柔性传感器(1)的封装层(9)。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液态金属光固化打印技术的柔性压力传感器,其特征在于:在柔性传感器(1)中的微流道结构内部注入液态金属形成压力传感器的敏感元件,且液态金属分别与两侧的导线(11)充分接触,导线(11)与外部测量设备相连;
当柔性传感器(1)受到压力时,微流道结构的形状发生变化,通过液态金属映射为其自身电阻的变化,进而通过导线(11)输出电信号,外部测量设备根据电信号的信息转换为柔性传感器(1)所受压力大小的数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基于液态金属光固化打印技术的柔性压力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液态金属采用镓(Ga)、镓(Ga)-铟(In)合金、镓(Ga)-铟(In)-锡(Sn)合金,以及过渡金属、固态非金属元素中的一种,或采用镓、镓铟合金或镓铟锡合金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金属的掺杂。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基于液态金属光固化打印技术的柔性压力传感器,其特征在于:采用PDMS进行封装的过程为:在柔性传感器(1)的微流道结构内注入液态金属后,将导线(11)分别插入微流道结构两侧的入口;之后将柔性传感器(1)放入封装模具(12)的凹槽内后,向封装模具(12)中倒入PDMS,直至刚好没过柔性传感器(1)顶部,将整体置于加热台上恒温加热30min,直至固化成型后取出,得到所需的基于液态金属光固化打印技术的柔性压力传感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基于液态金属光固化打印技术的柔性压力传感器,其特征在于:封装模具(12)中间开有凹槽,凹槽由矩形凹槽和圆形凹槽组成,圆形凹槽位于凹槽中心用于放置柔性传感器(1),圆形凹槽两侧分别朝两侧延伸形成两个矩形凹槽,柔性传感器(1)两侧的导线(11)沿矩形凹槽延伸至外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液态金属光固化打印技术的柔性压力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柔性传感器(1)中微流道结构的通道剖面为矩形,弧形通道Ⅰ(2)和弧形通道Ⅱ(3)衔接处的剖面尺寸大于两个弧形通道的剖面尺寸,当微流道形状发生变化时,避免了液态金属发生阻塞或微流道发生回弹延滞。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液态金属光固化打印技术的柔性压力传感器,其特征在于:微流道结构中相邻两条微流道之间的距离不小于微流道截面宽度的1.8倍;微流道截面高度为柔性传感器厚度的70%~80%之间;柔性传感器中的微流道体积为整个柔性传感器(1)体积的20%~3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大学,未经浙江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436003.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不透水混凝土路面透水改造技术
- 下一篇:一种建筑外墙大理石铺装施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