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串联催化环醇合成环内酯的双金属MOF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2010436514.7 | 申请日: | 2020-05-21 |
公开(公告)号: | CN113694966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26 |
发明(设计)人: | 薛光信;李国栋;唐智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
主分类号: | B01J31/22 | 分类号: | B01J31/22;C07D307/33;C08G8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品源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332 | 代理人: | 巩克栋 |
地址: | 100190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串联 催化 合成 内酯 双金属 mof 催化剂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1.一种用于串联催化环醇合成环内酯的双金属MOF催化剂,其特征在于,所述双金属MOF催化剂中的双金属选自Mg、Mn、Fe、Co、Ni、Cu或Zn中的任意两种,所述双金属MOF催化剂的有机配体选自2-羟基对苯二甲酸、2,5-二羟基对苯二甲酸、3-羟基-4,4-联苯二甲酸或3,3-二羟基-4,4-联苯二甲酸中的任意一种或至少两种的组合。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金属MOF催化剂,其特征在于,所述双金属MOF催化剂中金属元素的摩尔量与有机配体的摩尔量之比为2-4,优选为2.2-3.3。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双金属MOF催化剂,其特征在于,所述双金属选自Mn、Fe、Co、Ni或Cu中的任意两种;
优选地,所述有机配体选自2,5-二羟基对苯二甲酸和3,3-二羟基-4,4-联苯二甲酸的混合、2-羟基对苯二甲酸和2,5-二羟基对苯二甲酸的混合、3-羟基-4,4-联苯二甲酸和3,3-二羟基-4,4-联苯二甲酸的混合。
4.如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双金属MOF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备方法包括:将双金属盐和有机配体溶于溶剂中,得到反应液,之后进行溶剂热反应,得到所述双金属MOF催化剂。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双金属盐选自二价金属盐;
优选地,所述二价金属盐的阴离子选自硝酸根、硫酸根、醋酸根及氯离子中的至少一种。
6.如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溶剂选自N,N-二甲基甲酰胺、乙醇和水的混合溶剂;
优选地,所述混合溶剂中N,N-二甲基甲酰胺、乙醇和水的体积之比为(5-15):(1-5):(1-5);
优选地,所述反应液中金属离子的摩尔量与所述有机配体的摩尔量之比为2-4;
优选地,所述反应液中金属离子的摩尔浓度为0.02-0.04mmol/mL,优选为0.03-0.035mmol/mL。
7.如权利要求4-6任一项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溶剂热反应的温度为80-160℃,反应时间为18-72h;
优选地,所述溶剂热反应之后还包括固液分离,洗涤和真空干燥;
优选地,所述固液分离的方法包括离心;
优选地,所述洗涤的洗涤剂包括N,N-二甲基甲酰胺和/或甲醇;
优选地,所述真空干燥的温度为80-250℃,时间为6-24h。
8.如权利要求4-7任一项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将双金属盐和有机配体溶于N,N-二甲基甲酰胺、乙醇和水的混合溶剂中,得到反应液,所述反应液中金属离子的摩尔量与有机配体的摩尔量之比为2-4;
(b)将步骤(a)中的反应液置于反应釜中,在80-160℃的条件下进行溶剂热反应18-72h,离心分离,固体用N,N-二甲基甲酰胺和甲醇洗涤,之后在80-250℃的温度下真空干燥6-24h,得到所述双金属MOF催化剂。
9.一种串联催化环醇合成环内酯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的催化体系中包含如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双金属MOF催化剂、溶剂、醛、氧气和环醇;
优选地,所述溶剂选自甲苯、乙醇、乙酸乙酯、N,N-二甲基甲酰胺、四氢呋喃、二氯乙烷及二氧六环中的至少一种;
优选地,所述醛选自三氟乙醛、异戊醛、苯甲醛、间氯苯甲醛及对硝基苯甲醛中的至少一种;
优选地,所述环醇包括带有取代基R的环丁醇、环戊醇、环己醇及环庚醇中的至少一种;
优选地,所述取代基R选自-CH3、-CH2CH3、-OCH3、-Br及-I中的至少一种;
优选地,所述环醇中取代基R的位置包括邻位、间位及对位中的至少一种。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将双金属MOF催化剂、溶剂和环醇混合,得到混合液,在混合液中通入氧气,进行反应,所述反应过程中加入醛;得到所述环内酯;
优选地,所述反应的过程中伴随搅拌;
优选地,所述反应的温度为40-70℃;
优选地,所述反应的时间为3-6h;
优选地,所述醛的加入方式为滴加。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家纳米科学中心,未经国家纳米科学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436514.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半导体结构及其形成方法
- 下一篇:指纹识别装置及其形成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