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多孔变截面承载梁的载荷识别与挠度解算方法及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010437097.8 | 申请日: | 2020-05-21 |
公开(公告)号: | CN111723468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29 |
发明(设计)人: | 周伟;吴依桐;梁习锋;方聪聪;王田天;鲁寨军;陈琳;肖合婷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F30/20 | 分类号: | G06F30/20;G06F30/15;B61F1/00;B61D3/16;G06F119/14 |
代理公司: | 长沙朕扬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3213 | 代理人: | 何湘玲 |
地址: | 410083 ***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多孔 截面 承载 载荷 识别 挠度 方法 系统 | ||
1.一种多孔变截面承载梁的载荷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获取待测的落下孔车的多孔变截面承载梁的几何参数与材料参数,根据所几何参数与材料参数建立待测落下孔车的多孔变截面承载梁的物理模型;
S2:通过对应设置在承载梁的肩座的底部基平面内多个应力作用点的多个应变传感器,获取承载梁的肩座的多点在途纵向应变数据作为输入,通过数值仿真计算获取肩座上各单点承载的垂向载荷,得到以在途应变数据为输入及以承载梁的肩座的垂向载荷为输出的载荷识别模型;
S3:根据落下孔车在实际运输中在不同载重下的对应的负载位置,调整所述多个应变传感器的位置,由所述多个应变传感器采集承载梁的底部基平面的在途纵向应变数据集,通过所述载荷识别模型实时进行承载梁的垂向载荷识别,得到在途运行下落下孔车承载梁与负载位置对应的肩座垂向载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孔变截面承载梁的载荷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几何参数包括:承载梁有效长度L、承载梁变截面部分长度Li,且i=1,2,3,4;负载位置即承载梁承重点距较近侧加载位置的长度LF、各孔面积函数S(xi),其中i=1,2,3,4;各孔间距分别为si,其中i=1,2,3;各孔距梁上侧端面的高度gi,其中i=1,2,3;承载梁最左侧孔距梁左侧承重点的长度Ll1、最右侧孔距梁右侧承重点的长度Lr1、承载梁外表面最大高度H1、承载梁外表面最小高度h1、承载梁内表面最大高度H0、承载梁内表面最小高度h0、以及承载梁外截面宽度b1以及承载梁内截面宽度b0;
所述材料参数包括:承载梁的纵向应变εi、承载梁的垂向挠度ωi以及承载梁的肩座垂向载荷Fi,其中i=1,2。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多孔变截面承载梁的载荷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载荷识别模型如下:
加载在承载梁肩座垂向载荷F1、F2分别在承载梁的底部基平面的对应两个应力作用点上产生两个纵向应变ε1_F1和ε2_F1以及ε1_F2和ε2_F2:
得出底部基平面两点的纵向合应变ε1、ε2:
由上得出以在途纵向应变数据为输入、承载梁的肩座垂向载荷为输出的载荷识别模型如下:
其中,a1_F1,a2_F1,a1_F2和a2_F2分别为承载梁的肩座垂向载荷F1与纵向应变ε1_F1,F1与ε2_F1,F2与ε1_F2,F2与ε2_F2之间的拟合应变力系数,单位为με/kN。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南大学,未经中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437097.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按键结构
- 下一篇:发动机安装横梁焊接总成的焊接工艺及焊接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