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非变压器的隔离型大降压比DC-DC转换器有效
申请号: | 202010437291.6 | 申请日: | 2020-05-21 |
公开(公告)号: | CN111682752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03 |
发明(设计)人: | 王来利;于龙洋;李超杰;杨成子;伍敏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H02M3/07 | 分类号: | H02M3/07 |
代理公司: | 西安通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1200 | 代理人: | 房鑫 |
地址: | 710049 ***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变压器 隔离 降压 dc 转换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非变压器的隔离型大降压比DC‑DC转换器,输入电源的正极与第一电容的正极及第一开关管的一端相连接,第一开关管的另一端与第二开关管的一端及第三电容的正极相连接,第三电容的负极与第一电感的一端及第四开关管的一端相连接,第一电感的另一端与负载电阻的一端及第二电感的一端相连接,第一电容的负极与第二电容的正极、第二开关管的另一端、第二电感的另一端及第五开关管的一端相连接,第二电容的负极、输入电源的负极及第三开关管的一端均接地,第三开关管的另一端与第五开关管的另一端、第四开关管的另一端及负载电阻的另一端相连接,该转换器损耗较低,同时高效率、体积小、重量轻、电压变比较大的特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DC-DC转换器,具体涉及一种非变压器的隔离型大降压比DC-DC转换器。
背景技术
电力电子技术是国民经济和国家安全领域的重要支撑技术,是实现节能环保和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技术手段。高效率和高质量的电能变换是电力电子技术发展的终极目标。非隔离大变比DC-DC转换器现在广泛应用于直流分布式系统、便携式电子设备、通信系统和电压调节模块等。特别是在数据中心应用广泛,由于数据中心的负载每年都在不断增加,预计到2020年末,将占到总电力能源消耗的10%。数据中心现存的12V直流母线电压有着更高的线路损耗,更高的48V直流母线电压正在发展并已经应用在工业领域中,学术界和工业界表示未来将发展400V母线电压,供电电源将发展新型的大变比拓扑,这类新型拓扑具有高效率,体积小及重量轻等特点。传统的buck电路由于占空比的限制不能实现48V到1.xV的电压转换,这是因为极小的占空比使得开关损耗急剧增大,效率严重降低的缘故。因此研究大降压比的DC/DC变换器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目前存在的大降压比的DC-DC拓扑主要分为两类:
1)隔离型大降压比DC-DC转换器,这类转换器基于变压器变比实现大变比,这类拓扑有LLC,反激电路等;
2)非隔离大降压比DC-DC转换器,这类转换器基于耦合电感,开关电容及两级拓扑等。
隔离型的拓扑已经普遍应用在目前的工业领域,但由于存在的变压器,功率密度和体积无法做的很小,这也限制了隔离性DC-DC拓扑的发展。非隔离拓扑在未来是一个非常好的候选,已经获得了很大的关注,基于耦合电感原理的非隔离拓扑也是靠匝比降压,其实质跟隔离型变压器一样的;两级拓扑目前已被工业界和学术界普遍认可,但两级拓扑有着大量的有源器件,通常第二级拓扑的损耗非常大;基于开关电容的DC-DC拓扑利用电容作为储能元件来实现变比,由于无磁件,其拓扑体积小,重量轻及高效率等优势。但缺点也很明显,拓扑结构决定了其电压变比,随着电压变比越大,其开关电容数量和有源开关管数量也越多,因此单纯的开关电容拓扑并不适合大变比降压应用领域。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了一种非变压器的隔离型大降压比DC-DC转换器,该转换器损耗较低,且器件数目较少,同时高效率、体积小、重量轻、电压变比较大的特点。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述的非变压器的隔离型大降压比DC-DC转换器包括输入电源、第一电容、第一开关管、第二开关管、第三电容、第一电感、第四开关管、第二电感、第二电容、第三开关管及第五开关管;
输入电源的正极与第一电容的正极及第一开关管的一端相连接,第一开关管的另一端与第二开关管的一端及第三电容的正极相连接,第三电容的负极与第一电感的一端及第四开关管的一端相连接,第一电感的另一端与负载电阻的一端及第二电感的一端相连接,第一电容的负极与第二电容的正极、第二开关管的另一端、第二电感的另一端及第五开关管的一端相连接,第二电容的负极、输入电源的负极及第三开关管的一端均接地,第三开关管的另一端与第五开关管的另一端、第四开关管的另一端及负载电阻的另一端相连接。
还包括与负载电阻相连接的输出滤波电容。
第一开关管、第二开关管、第三开关管、第四开关管及第五开关管均为有源开关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交通大学,未经西安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43729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