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配电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010438575.7 | 申请日: | 2020-05-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3708364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26 |
发明(设计)人: | 南寅;沈迪;王文涛;任庆庆;朱金保;董郁;章龙;李虎;施谦;刘万里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首瑞智能电气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J3/00 | 分类号: | H02J3/00;H02J3/2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01800 天津市***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配电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配电系统,包括总电源(20),所述总电源(20)连接有至少两个分支电源,所述分支电源包括第一分支电源(21)和第二分支电源(22),所述第一分支电源(21)连接有换相开关(10),所述换相开关(10)实现对所述第一分支电源(21)的三相电源不平衡切换;所述第二分支电源(22)连接第二导体(22‑1),所述第二导体(22‑1)为柔性和/或刚性导体,且直接或间接连接有至少一个电的装置。本发明通过第一分支电源连接的换相开关进行自动换相切换,实现供电系统电流的三相平衡,通过设置第二分支电源为总电源分流,实现换相开关换相时只转换总电源的部分电流,更有利于达成电流的三相平衡。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低压电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应用于三相负荷不平衡的配电系统。
背景技术
我国目前的低压配电三相四线制电网中,单相负荷占多数,这些单相负荷由于实际应用情况及时间分布存在较大的不规律性,造成电网存在较严重的三相电流不平衡问题,容易引起单相电流或者中心线过大,增加线路及变压器的铜损和铁损,导致线路过载或短路,甚至导致线缆高温起火引起火灾事故,不利于供电安全。
应用于三相负荷不平衡的配电系统作为解决三相不平衡问题的一种典型应用已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其中换相开关是电源切换系统的重要部件,现有的三相进线一相出线的换相开关多采用三个电磁铁驱动三组动静触头,如图1所示的中国专利201610916682.X,该专利公开的开关采用三个电磁铁及三组动静触头实现三路进线、一路出线换相;如图2所示的中国专利201821456019.7,其采用电磁铁驱动旋转插入式触头实现三路进线、一路出线换相,上述两个专利的技术在进行换相动作时,均是将电源的全电流切换至另一相线,这种切换方式往往会带来另一相线的电流过高,造成新的电流不平衡,不利于系统三相电流的平衡切换;在有三相负载的场合,如三相电动机,上述两个专利的全电流切换将导致电动机的相序改变,会引起电机反转或停转,使得电机发热,同时带来机械和电气冲击,造成电机断轴、烧损,严重的话会带来设备损坏及生产经济损失。
发明内容
基于上述背景,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配电系统,可有效克服上述问题。
本发明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配电系统,包括总电源,所述总电源连接有至少两个分支电源,所述分支电源包括第一分支电源和第二分支电源,所述第一分支电源连接有换相开关,所述换相开关实现对所述第一分支电源的三相电源不平衡切换;所述第二分支电源连接第二导体,所述第二导体为柔性和/或刚性导体,且直接或间接连接有电的装置。
优选的,所述换相开关的出线端连接有第一导体,所述第一导体为柔性和/或刚性导体,且直接或间接连接有电的装置。
优选的,所述电的装置包括电能表。
优选的,所述总电源的输出端为电缆接线端子或开关的接线端。
优选的,所述第一分支电源与所述第二分支电源在同一配电箱内设置或分别独立设置。
优选的,所述第二分支电源与所述第一分支电源并联在所述总电源上。
优选的,所述第二导体从所述总电源的A相、B相或C相接入电源,所述换相开关可从所述总电源的A相、B相或C相的多相接入电源,且所述第二导体和所述换相开关的出线端对应的相位可相同或不同。
优选的,所述换相开关包括至少一个绝缘外壳、至少一个驱动装置、至少两个进线端、至少一个出线端、至少一个动触头和至少二个静触头。
优选的,所述换相开关和第二导体的出线端承载的负荷值可根据负载需求增加或减少。
优选的,所述换相开关出线端承载的负载为220V电压,不能作为三相感性负载设备的电源;所述第二分支电源出线端承载的负载为220V或380V电压,可作为三相感性负载设备或非感性负载设备的电源。
优选的,所述换相开关的数量为多个。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首瑞智能电气有限公司,未经天津首瑞智能电气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43857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