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目标空间分集的欠定DOA估计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439647.X | 申请日: | 2020-05-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1521968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20 |
发明(设计)人: | 吴文;唐辉;缪晨;齐世山;陈春红;汪敏;康炜;杨国;王晶琦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S3/72 | 分类号: | G01S3/72;G01S3/48;G01S13/58 |
代理公司: | 南京理工大学专利中心 32203 | 代理人: | 朱炳斐 |
地址: | 210094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目标 空间 分集 doa 估计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目标空间分集的欠定DOA估计方法,针对LFMCW体制雷达。方法包括:利用LFMCW体制雷达的特性对每一路阵列天线接收信号进行2维FFT;选择一路信号进行二维恒虚警率CFAR检测以获取目标的距离速度信息;每一路信号根据目标在距离‑速度空间的分布划分出目标子空间;最后对每个目标子空间分别进行DOA估计。本发明借助LFMCW雷达的特性,对入射目标信号在距离‑速度空间进行分集,能够实现在阵元数固定时估计出更多的目标DOA,提高了阵列的整体性能,并且能够实现目标的距离‑速度‑角度的联合定位。本发明测角精度高,抗噪声性能好,适用于各种阵列结构,且简单易操作,便于工程实际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阵列信号处理领域,具体涉及LFMCW阵列雷达的到达角估计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基于目标空间分集的欠定DOA估计方法。
背景技术
阵列到达角(DOA:Direction-of-arrival)自上世纪70年代被提出以来,一直是研究的热点和难点,它被广泛应用在雷达、声呐、无线通信及地震传感等阵列信号处理领域。Schmidt提出的多重信号分类算法(MUSIC:Multiple Signal Classification)极大的促进了子空间类DOA估计算法的发展。常规的子空间类超分辨率DOA估计技术虽然能够打破瑞利限的约束,但是大多数算法都要求信源数小于天线阵元数,其所能估计的目标数受到阵列结构的限制。在欠定情况下,即信源数大于阵元数时,该类算法的分辨性能急剧下降,甚至失效。然而在实际中,由于阵元数目较少,周边目标较多,欠定问题是阵列系统工作时常见的情况,特别是采用全向天线时。研究欠定DOA估计的意义在于突破阵列物理结构的限制,用较少的阵元数估计出较多的目标角度,节约资源。
目前欠定DOA估计问题的处理方法中,主要是利用入射信号的特性,通过构造阵列流型矩阵,扩大阵列虚拟孔径,从而实现欠定DOA估计。文献“DOA Estimation of Quasi-Stationary Signals With Less Sensors Than Sources and Unknown Spatial NoiseCovariance:A Khatri–Rao Subspace Approach”利用Kronecker积的性质提出了一种解决欠定DOA估计的方法,可以实现将阵列能估计的目标数目从N增加到2N-1。但是该方法要求入射信号为准平稳信号,故主要应用于声学领域。文献“基于NC-MUSIC的实用超分辨测向算法研究”利用非圆信号椭圆协方差矩阵不为零的特性,提出了一种NC-MUSIC算法,通过改变接收信号的阵列流型,同样使得阵列能估计的信源数达到2N-1,但该方法要求接收信号为非圆信号。这些方法虽然都能够解决欠定DOA估计问题,但实际上所能估计出的信源数目依然是相对有限,特别是在阵元数目较少的情况下,而且对入射信号的特性要求往往太高,不利于实际工程中的推广应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基于目标空间分集的欠定DOA估计方法,能实现用较少的阵元数估计出尽可能多的目标数,提高阵列的整体性能,并且能够实现目标的距离-速度-角度的联合定位,有利于精确定位目标。
实现本发明目的的技术解决方案为:基于目标空间分集的欠定DOA估计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对LFMCW雷达阵列的每一路信号建立接收数据模型;
步骤2,对每一路信号进行二维FFT变换;
步骤3,选择一路信号的二维FFT数据进行二维恒虚警率CFAR检测,获得目标的距离速度信息;
步骤4,每一路信号根据目标在距离-速度空间的分布划分目标子空间;
步骤5,依据目标子空间重新构建LFMCW雷达阵列的接收数据模型;
步骤6,对每个目标子空间进行DOA估计。
进一步地,步骤1所述对LFMCW雷达阵列的每一路信号建立接收数据模型,具体过程包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理工大学,未经南京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439647.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