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弹簧部件、致动器以及透镜驱动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010439654.X | 申请日: | 2020-05-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2018987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01 |
发明(设计)人: | 日向章二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2K33/02 | 分类号: | H02K33/02;G02B7/04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1100 | 代理人: | 沈捷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弹簧 部件 致动器 以及 透镜 驱动 装置 | ||
一种弹簧部件、致动器及透镜驱动装置,可利用板簧和粘弹性体双方的特性,并能提高连接可动体和固定体的作业效率。弹簧部件(10)具有板簧(8)和固定于板簧上的粘弹性体(9),粘弹性体配置在板簧的弹簧部(80)。因此,因为可以利用板簧和粘弹性体双方的特性,所以容易达到所要求的振动特性。另外,通过粘弹性体能够抑制板簧由于冲击等而大幅度变形而无法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的情况,抗冲击性高。板簧具备在第一固定部(81)和第二固定部(82)之间以螺旋状延伸的臂(83),并且具备设置于相邻的臂之间的狭缝状的分离孔(89)。粘弹性体具备配置于分离孔中的填充部分(90)和从弹簧部向板厚方向(面外方向)的两侧突出的部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连接固定体和可动体的弹簧部件、使可动体相对于固定体振动的致动器以及使透镜沿光轴方向移动的透镜驱动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致动器,有一种致动器,其具备固定体及可动体和驱动可动体的磁驱动机构,并且通过连接体连接可动体和固定体。专利文献1的致动器(线性致动器)具备弹簧部件和粘弹性部件,该弹簧部件连接可动体和固定体,该粘弹性部件配置于可动体和固定体在可动体的振动方向上对置的部位。粘弹性部件是硅凝胶等凝胶状减振部件。可动体被弹簧部件支承为能够相对于固定体振动。另外,当可动体振动时,因为凝胶状减振部件沿压扁的方向变形,所以弹簧部件和可动体的共振被抑制。由此,能够抑制可动体的过度振动,并且能够抑制可动体和固定体碰撞。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03241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专利文献1中,使用作为弹性部件的弹簧部件和作为粘弹性部件的凝胶状减振部件双方连接可动体和固定体,但因为弹簧部件和凝胶状减振部件是不同的部件,并且配置于不同的部位,所以必须进行单独地安装两个部件的工序。因此,无法提高连接可动体和固定体的作业效率。
如果仅通过弹簧部件而不使用凝胶状减振部件连接可动体和固定体,则无法抑制可动体的过度振动,可动体和固定体可能会碰撞。另外,虽然弹簧部件是薄型的且容易固定,但是一旦由于冲击等而伸长,就无法恢复到原来的形状。因此,存在容易因冲击而损坏的问题。另外,在应对振动特性的变更等设计变更的情况下,需要变更弹簧形状,但这并不容易。
另一方面,在仅通过凝胶状减振部件而不使用弹簧部件连接可动体和固定体的情况下,因为即使尝试增大弹簧常数也是有局限性的,所以难以达到所要求的振动特性。另外,如果增大弹簧常数,凝胶状减振部件就会大型化,重量也会变重。而且,由于将凝胶状减振部件直接固定于可动体及固定体上,因而在使用附着力差的硅凝胶作为凝胶状减振部件的情况下很难选择能使用的粘接剂。
鉴于以上的问题,本发明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弹簧部件,其可以利用板簧和粘弹性体双方的特性,并且能够提高连接可动体和固定体的作业效率。
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弹簧部件,其特征在于,具有板簧和固定于所述板簧上的粘弹性体,所述板簧具备:固定于可动体上的第一固定部;固定于固定体上的第二固定部;以及连接所述第一固定部和所述第二固定部的弹簧部,所述粘弹性体配置于所述弹簧部。
在本发明的弹簧部件中,粘弹性体配置在板簧的弹簧部。因此,因为可以利用板簧和粘弹性体双方的特性,所以容易达到所要求的振动特性。另外,通过粘弹性体能够抑制板簧由于冲击等而大幅度变形且无法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的情况。因此,与仅使用板簧的情况相比,抗冲击性更高。另外,因为板簧是薄型的,所以与仅使用粘弹性体的情况相比,适用于小型化及轻量化。另外,因为相对于可动体及固定体的固定部是板簧的一部分,所以与直接固定附着力差的粘弹性体的情况相比,更容易选择粘接材料。而且,因为可以作为一个部件来处理,所以能够提高连接可动体和固定体的作业效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未经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439654.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致动器
- 下一篇:信息仪器、信息提供系统、信息提供服务器和信息提供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