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LiDAR和InSAR技术的河道行洪风险点识别方法、装置、服务器及存储介质在审
申请号: | 202010440163.7 | 申请日: | 2020-05-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1611929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01 |
发明(设计)人: | 冯永军;冯东利;刘承建;潘洪亮;杨魁;李宏强;孙瑀璠;刘玉鑫;姜睿涛;温朝晖;宫越;周琳昆;孙长利;王旭阳;张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市大清河管理中心 |
主分类号: | G06K9/00 | 分类号: | G06K9/00;G06K9/62 |
代理公司: | 天津合正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2229 | 代理人: | 吕琦 |
地址: | 300270 天***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lidar insar 技术 河道 风险 识别 方法 装置 服务器 存储 介质 | ||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基于LiDAR和InSAR技术的河道行洪风险点识别方法、装置、服务器及存储介质,其中,所述方法包括:获取河堤LiDAR数据、河堤InSAR数据;将所述河堤LiDAR数据、河堤InSAR数据进行融合计算,以得到融合后的河堤高程预测值;根据所述河堤高程预测值来综合识别河道行洪风险点;提高了测量精度的同时实现河堤风险识别的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河道检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LiDAR和InSAR技术的河道行洪风险点识别方法、装置、服务器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作为世界上最早广为采用的一种重要防洪工程,河道堤防是抵御洪涝灾害的重要工程措施,是防洪工程建设的基础,是人民生命财产的重要保障。
随着卫星遥感技术的发展,作为变形监测重要手段的InSAR监测技术逐渐走向成熟和应用,在地震监测、地表各类地物沉降监测中得到了重视和应用。它通过采用同一区域长时间序列的SAR影像识别永久散射体,利用大气影响、形变等不同信息源的特性开展时间序列分析来获取精确到mm级尺度的变形信息。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技术(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InSAR)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末,它是SAR与射电天文学干涉测量技术结合的产物。当扫过地面同一目标区域时,利用成像几何关系,通过成像、一些特殊的数据处理和几何转换,即可提取地表目标区域的高程信息和形变信息。由于InSAR技术有效利用了SAR的回波相位信息,测高精度为米级甚至亚米级。
但是,二者还是存在一定问题,LiDAR测量存在一定误差,其误差源包括测距误差、测角误差、定位误差、坐标转换误差、数据处理误差等。InSAR数据获取和处理过程中存在的失相干、监测点识别、相位解缠等误差对工程化应用造成一定影响,尤其是线路长、周边环境既有城市密集区又有农村的河堤工程的工程化应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于LiDAR和InSAR技术的河道行洪风险点识别方法、装置、服务器及存储介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上述描述的技术问题。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于LiDAR和InSAR技术的河道行洪风险点识别方法,包括:
获取当前采集的河堤LiDAR数据、当前采集的河堤InSAR数据和历史河堤InSAR数据;
将所述当前采集的河堤LiDAR数据、当前采集的河堤InSAR数据和历史河堤InSAR数据进行融合计算,以得到融合后的河堤高程预测值;
根据所述河堤高程预测值确定河道行洪风险点。
进一步的,所述将所述当前采集的河堤LiDAR数据、当前采集的河堤InSAR数据和历史河堤InSAR数据进行融合计算,包括:
建立多源数据与待融合结果之间的降质模型;
利用多源数据与待融合结果之间的降质模型进行融合计算。
进一步的,所述利用建立多源数据与待融合结果之间的降质模型进行融合计算,包括:
计算基于鲁棒性加权l1范数的数据;
根据所述基于鲁棒性加权l1范数的数据利用多源数据与待融合结果之间的降质模型进行融合计算。
进一步的,所述根据所述基于鲁棒性加权l1范数的数据利用多源数据与待融合结果之间的降质模型进行融合计算,包括:
建立基于坡度自适应的先验模型;
根据所述先验模型和基于鲁棒性加权l1范数的数据利用多源数据与待融合结果之间的降质模型进行融合计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市大清河管理中心,未经天津市大清河管理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44016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