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田间生态池的稻虾共作种养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441962.6 | 申请日: | 2020-05-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1543267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18 |
发明(设计)人: | 陈明亮;陈薇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县亮景苑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01G22/22 | 分类号: | A01G22/22;A01G13/00;A01K61/59 |
代理公司: | 北京盛凡智荣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616 | 代理人: | 尚欣 |
地址: | 413200 湖南***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田间 生态 稻虾共作种养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农作物及水产养殖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基于田间生态池的稻虾共作种养方法,包括稻田建设、稻田培育、稻田消毒、虾苗投放和水稻种植、后期管理多个步骤。该基于田间生态池的稻虾共作种养方法,通过利用自然界生物循环系统,利用田沟养殖虾捕食稻田中的敌害生物,避免了化肥农药的使用,净化水质,降低污染,同时利用动植物之间的互补作用进行稻虾连作,实现稻虾养殖并重,稻米和虾无公害,绿色环保,使虾的生存繁殖环境保持稳定,产量高,同时通过设置的凸台,能够实现水稻的快速收割,进而构建了稻虾连作生态养殖技术体系,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同步进行。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农作物及水产养殖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基于田间生态池的稻虾共作种养方法。
背景技术
生态种植养殖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其特点是根据种养殖动植物间的共生互补原理,利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系统,通过相应的种养殖技术和管理措施,使动植物在一定的养殖空间和区域内共同生长,实现保持生态平衡、提高养殖效益的目的。
目前稻田养殖方法与模式不当,产出的小龙虾普遍存在个体较小、色泽较差且病害较多,稻田养殖的小龙虾多喂食人工复配的饲料,产生的小龙虾口感与营养差,达不到天然小龙虾的营养,同时对于后期水稻的收割比较麻烦。
发明内容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田间生态池的稻虾共作种养方法具备利用自然界生物循环系统,利用田沟养殖虾捕食稻田中的敌害生物,避免了化肥农药的使用,净化水质,降低污染,同时利用动植物之间的互补作用进行稻虾连作,实现稻虾养殖并重,稻米和虾无公害,绿色环保,使虾的生存繁殖环境保持稳定,产量高,同时通过设置的凸台,能够实现水稻的快速收割,进而构建了稻虾连作生态养殖技术体系,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同步进行的优点,解决了目前稻田养殖方法与模式不当,产出的小龙虾普遍存在个体较小、色泽较差且病害较多,稻田养殖的小龙虾多喂食人工复配的饲料,产生的小龙虾口感与营养差,达不到天然小龙虾的营养,同时对于后期水稻的收割比较麻烦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实现上述的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基于田间生态池的稻虾共作种养方法,
步骤1、稻田建设:选择水源充足,排灌方便,保水能力强,生态环境良好,地质自然结构的稻田,然后再稻田的多个边缘位置均建设有凸台,所述凸台的四周铺设有栅栏,用以分隔生态池与水稻种植区,所述凸台的高度为0.5-0.7m,在所述稻田的内开挖多个S型深水沟,并在S型深水沟的前后两侧设置进水口和出水口,所述进水口和出水口的位置均设置有防逃网;
步骤2、稻田培育:将60-70%牲畜的粪料与30-40%的蔬菜废弃物、瓜果皮、污泥、草料木屑、垃圾和树叶相互混合,堆放在稻田内,堆放高度为10cm,并使其保证60%的含水量,然后盖上薄膜,并进行密闭堆沤发酵20-30天,对土壤进行施加营养,完成稻田的改造,便于后续水稻的种植;
步骤3、稻田消毒:在稻田改造完成后,进行灌水,灌水2-3天后进行放水,然后采用生石灰对稻田和深水沟进行消毒,消毒完成后对稻田每亩施尿素20-30kg、过磷酸钙20-25kg、秸秆灰50-60kg,并在多个S型深水沟内种植水生植物;
步骤4、虾苗投放和水稻种植:在水生植物种植完成后继续进行灌水,并维持10-15天,保证水生植物的正常生长,然后进行投放虾苗和在凸台上进行种植水稻;
步骤5、后期管理:每隔25-30间隔泼洒一次生石灰水和投施一次磷酸二氢钙至稻田的周围,每隔投放的量为2-3kg/亩,稻田内的水没30-50进行更换,每次排水的高度为0.3-0.5m,当达到成虾规格后即进行捕捞,同时在水稻齐穗开始灌浆结实后,对稻田进行排水,使凸台露出在水面上,以便于后续水稻的收割。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县亮景苑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未经南县亮景苑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44196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简易手工打包器及打包方法
- 下一篇:一种稻虾连作的生态种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