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池及其控制方法和电子设备在审
申请号: | 202010442069.5 | 申请日: | 2020-05-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1613854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01 |
发明(设计)人: | 田进 | 申请(专利权)人: |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10/615 | 分类号: | H01M10/615;H01M10/633;H01M10/637;H01M10/654;H01M10/657;H01M10/0525 |
代理公司: | 北京国昊天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15 | 代理人: | 王思超 |
地址: | 523857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池 及其 控制 方法 电子设备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池及其控制方法和电子设备,该电池包括正极耳、负极耳、正极加热极耳、负极加热极耳和加热电路,所述正极耳的第一端与所述正极加热极耳的第一端均与所述电池的正极片连接,所述正极耳的第二端与所述正极加热极耳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加热电路连接;所述负极耳的第一端与所述负极加热极耳的第一端均与所述电池的负极片连接,所述负极耳的第二端与所述负极加热极耳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加热电路连接。可以通过电池内部的正负极片对电池进行加热,不需要增加其他外部加热装置,即可实现对电池的加热,以解决温度过低时电池寿命降低或充电速度较慢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子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池及其控制方法和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锂离子电池是一种二次电池(即充电电池),它主要依靠锂离子在正极和负极之间移动来工作,其具有能量密度高、无记忆效应等优点,被广泛的应用于各个领域。但是由于锂电池的一些特性限制,使得其在充电时,对环境的要求较为严格,当环境温度较低时,锂离子的活性较低,此时如果采用常温下同样大小的电流进行充电,会在负极石墨上沉积金属锂,使得电池的寿命降低、膨胀率增加。因此,为保证电池的寿命,在低温条件下充电时需要减小充电电流,但是减小充电电流又会带来充电完成时间增加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池及其控制方法和电子设备,以解决温度过低时电池寿命降低或充电速度较慢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
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电池,包括:正极耳、负极耳、正极加热极耳、负极加热极耳和加热电路,
所述正极耳的第一端与所述正极加热极耳的第一端均与所述电池的正极片连接,所述正极耳的第二端与所述正极加热极耳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加热电路连接;
所述负极耳的第一端与所述负极加热极耳的第一端均与所述电池的负极片连接,所述负极耳的第二端与所述负极加热极耳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加热电路连接。
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电池的控制方法,包括:
在环境温度小于第一预设值的情况下,控制加热电路导通,以使充电电流通过电池的正极耳与正极加热极耳为所述电池的正极片加热,通过电池的负极耳和负极加热极耳为所述电池的负极片进行加热,且通过所述电池的正极耳与负极耳对所述电池进行充电;
在所述环境温度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值的情况下,控制加热电路断开,以使所述充电电流通过所述电池的正极耳与负极耳对所述电池进行充电。
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第一方面所述的电池。
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程序或指令,所述程序或指令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第二方面所述的方法的步骤。
第五方面,提供了一种可读存储介质,所述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程序或指令,所述程序或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第二方面所述的方法的步骤。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电池包括正极耳、负极耳、正极加热极耳、负极加热极耳和加热电路,通过在电池的正极片上添加正极加热极耳,在负极片上添加负极加热极耳,在环境温度小于第一预设值的情况下,控制加热电路通过正极耳与正极加热极耳对正极片加热,控制加热电路通过负极耳与负极加热极耳对负极片加热,也就是,可以通过电池内部的正负极片对电池进行加热,不需要增加其他外部加热装置,即可实现对电池的加热,在环境温度较低时,通过内部加热既保证了电池的使用寿命,又保证了充电效率。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发明的一部分,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未经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44206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