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聚丙烯薄膜在审
申请号: | 202010443022.0 | 申请日: | 2020-05-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1635548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08 |
发明(设计)人: | 孔维恒;杨忠寸 | 申请(专利权)人: | 孔维恒 |
主分类号: | C08J7/06 | 分类号: | C08J7/06;C08J5/18;C08L23/12;C08L5/00;C08L51/06;C08K3/22;C23C14/24;C23C14/20;H01G4/33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30041 安徽省合肥市庐***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聚丙烯 薄膜 | ||
1.一种聚丙烯薄膜,其特征在于:该聚丙烯薄膜包括以下原料:
聚丙烯树脂15-25份、阿拉伯树胶1-2份、硝酸亚铈6-8份、纳米氧化银2-3份、氧化铝2-5份、抗氧化剂0.5-0.8份、丙酮12-14份;
所述聚丙烯薄膜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将聚丙烯树脂和阿拉伯树胶通入高速剪切机中,控制高速剪切机转速800-1000r/min进行高速剪切、混合,混合完毕后将混合物混同氧化铝一同通入反应釜中,控制反应釜中温度升温至200-260℃,并持续保温10-15min;
S2:将硝酸亚铈和纳米氧化银一同通入丙酮溶液中,进行均匀搅拌、溶解后通入反应釜中水浴加热55-60℃,加热10-15min后制得涂覆液:
S3:将S1中加热完毕的熔融态改性聚丙烯树脂通入双螺杆挤出机中,控制双螺杆挤出机挤出温度为180-200℃,重复进行熔融共混挤出3-4次后进行造粒,制得塑料母粒,并将制得的塑料母粒通入薄膜拉伸机中拉伸成膜;
S4:将S3中制得聚丙烯薄膜冷却至常温后,将S2中制得的涂覆液均匀涂覆于聚丙烯薄膜一侧,并将涂覆液涂覆后的聚丙烯薄膜通入烘干机中,控制烘干温度为55-60℃进行烘干处理;
S5:向烘干处理后的改性聚丙烯未涂覆一侧表面进行蒸镀锌铝合金膜,制得金属化聚丙烯薄膜,将金属化聚丙烯薄膜经加工后制得车载薄膜电容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聚丙烯薄膜,其特征在于:其中原料中还包含聚乙烯蜡粉末;所述聚乙烯蜡为MAH接枝改性聚乙烯蜡。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聚丙烯薄膜,其特征在于:其中原料中还包括活性二氧化锰粉末。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聚丙烯薄膜,其特征在于:其中S5中所述车载薄膜电容器包括壳体(1)、芯子(2)和引出线;所述芯子(2)包括基底层、金属膜层和导热层;所述基底层为改性聚丙烯树脂薄膜制成且数量为二;所述金属膜层通过蒸镀固连于基底层两侧且金属膜层面积小于基底层面积;所述导热层为导热硅脂材料制成;远离所述导热层的金属膜层表面涂覆有绝缘漆层;所述基底层相互重合且纵向层叠;相邻两张所述基底层上的金属膜层呈错位状态;所述引出线分别与两张基底层上的金属膜层之间导通;所述壳体(1)为长方体空腔结构;多个所述芯子(2)固连于壳体(1)内腔内;所述壳体(1)位于芯子(2)下方开设有第一空腔(3);所述第一空腔(3)内固连有导流盘(31);所述引出线均贯穿壳体(1)延伸至第一空腔(3)内;所述引出线均与导流盘(31)之间通过导线电连接;所述导流盘(31)上固连有正极接线柱和负极接线柱;所述正极接线柱和负极接线柱均贯穿第一空腔(3)延伸至外界设置;所述壳体(1)内腔中填充有变压油;所述壳体(1)内腔中还固连有控温管(4);所述控温管(4)圆环形设计;所述控温管(4)内开设有控温腔;所述控温腔内壁涂覆有氧化铁粉末涂层;所述控温腔内填充有撞击球(41);所述撞击球(41)为铝金属材料制成;所述控温腔壁开设有均匀分布的形变槽(42);所述形变槽(42)“T”形设计且形变槽(42)与控温腔相互导通;所述形变槽(42)远离控温腔一侧均固连有形变囊(43);所述形变囊(43)为弹性耐腐蚀橡胶材料制成;初始状态下形变囊(43)均延伸至形变槽(42)外设置;所述形变槽(42)远离形变囊(43)一侧滑动连接有限位杆(44);所述限位杆(44)延伸至控温腔内设置;所述壳体(1)内腔中还填充有膨胀球(5);所述膨胀球(5)为弹性橡胶材料包裹水银制成的受热膨胀球(5)体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聚丙烯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控温管(4)与芯子(2)之间套接;所述控温管(4)复数设置;所述控温管(4)上侧一端安装有支撑杆(6);所述支撑杆(6)远离控温管(4)一侧圆弧形设计;相邻两个所述控温管(4)一侧通过弹簧弹性连接、一侧通过支撑杆(6)转动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聚丙烯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控温腔内固连有均匀分布的缓冲板(45);所述缓冲板(45)三角形设计且缓冲板(45)两腰坡度不同;所述控温腔位于缓冲板(45)坡度大的一侧下方固连有助力弹簧(46)。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孔维恒,未经孔维恒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443022.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