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固相反应机制的硫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443414.7 | 申请日: | 2020-05-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1640939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17 |
发明(设计)人: | 李真;何斌;黄云辉;袁利霞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中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M4/58 | 分类号: | H01M4/58;H01M4/62;H01M4/38;H01M4/36;H01M10/052;D01F6/54;D01F1/10;C01B19/02;C01B17/06;B82Y40/00;B82Y30/00 |
代理公司: | 华中科技大学专利中心 42201 | 代理人: | 李智;孔娜 |
地址: | 430074 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相反 机制 正极 材料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属于二次电池领域,并具体公开了一种基于固相反应机制的硫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该硫正极材料包括PAN/SmSenTe1‑m‑n外壳和SxSey内核,其中,所述SxSey内核位于所述PAN/SmSenTe1‑m‑n外壳的内部,且所述SxSey内核和PAN/SmSenTe1‑m‑n外壳之间存在空腔;本发明的硫正极材料在碳酸酯类电解液中以固相反应机制工作,充放电时该材料的表面形成一层导锂离子的固体电解质界面膜,锂离子通过界面膜传导与活性物质SxSey发生电化学反应,可以彻底杜绝可溶性多硫化锂的形成和溶剂化过程,从根本上提升锂硫电池的循环稳定性和降低电解液用量。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二次电池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基于固相反应机制的硫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基于转化反应机理的锂硫电池理论能量密度高达2600Wh/kg,并且硫资源广泛,较好地满足了未来电池具备高能量密度、低成本和绿色环保的要求,在新能源汽车、无人飞行器以及智能穿戴等领域显示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硫正极在醚类电解液中的反应为“固-液-固”历程,活性物质硫在充放电过程中产生的长链多硫化锂(Li2Sn;4≤n≤8)易溶解醚类电解液中,导致“穿梭效应”和电解液用量高,降低了电池的循环稳定性和实际能量密度;此外,硫在充放电过程中的体积变化高达80%,造成电极材料的粉化和结构的坍塌,使得循环稳定性变差。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研究人员构筑各种新颖的硫载体,通过物理限域、化学吸附以及催化转化Li2Sn,能有效抑制Li2Sn溶解;或者添加阻挡层、修饰隔膜来阻挡Li2Sn穿梭,可以从一定程度解决上述问题,提升锂硫电池的性能。但是,从热力学角度来说,锂硫电池中“固-液-固”的电化学机制存在,Li2Sn的溶解以及穿梭效应难以从根本上得到抑制。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以上缺陷或改进需求,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固相反应机制的硫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其目的在于,采用静电纺丝和原位转化的方法制备空腔结构的核壳材料SxSey@PAN/SmSenTe1-m-n,该硫正极材料的表面为一层可以导锂离子的界面膜,可以阻挡电解液与活性物质硫直接接触,而锂离子可以通过这层界面膜传导和活性物质硫发生反应,从而将锂硫电池的“固-液-固”反应过程转变为“固-固”过程,彻底杜绝多硫化锂的形成和溶剂化过程,从根本上提升循环稳定性和降低电解液用量。
为实现上述目的,按照本发明的一方面,提出了一种基于固相反应机制的硫正极材料,该硫正极材料为SxSey@PAN/SmSenTe1-m-n,x+y=1,m+n≤1,其包括PAN/SmSenTe1-m-n外壳和SxSey内核,其中,所述SxSey内核位于所述PAN/SmSenTe1-m-n外壳的内部,且所述SxSey内核和PAN/SmSenTe1-m-n外壳之间存在空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中科技大学,未经华中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44341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