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无触点P沟道节能继电器及其电路切换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448424.X | 申请日: | 2020-05-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1668072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15 |
发明(设计)人: | 温常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丹东星光电器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H50/04 | 分类号: | H01H50/04;H01H50/54;H01H47/00;H01H47/32 |
代理公司: | 沈阳智龙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21115 | 代理人: | 张君男;宋铁军 |
地址: | 118000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触点 沟道 节能 继电器 及其 电路 切换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继电器领域,具体涉及无触点P沟道节能继电器及其电路切换方法。该节能继电器包括单线圈和双线圈两种无触点节能继电器。设置单线圈的无触点节能继电器采用第一电阻、第二电阻与第三电阻并联构成分压回路,当外部负载触点完全吸合后,第二电阻无电流,G点电位升高,绝缘栅场效应管控制控制电流减小,第一线圈电流减小,达到节能及降低线圈的发热防止长时间工作而烧毁。设置双线圈的无触点节能继电器增加外部负载触点确认功能,保证触点可靠吸合,不会引起外部负载触点没吸合牢靠,导致继电器内部切换开关反复转换而线圈震荡启动,导致外部触点震荡不能正常使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继电器领域,具体涉及无触点P沟道节能继电器及其电路切换方法。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2008年9月10日,公开号CN101261909的双控节能继电器在使用中发现了存在许多不足,原先采用的是触点开关作为双线圈转换器件,由于是机械开关,存在触点在接触或断开瞬间出现打火、拉忽等现象,导致触点失效,继电器线圈无法线圈工作而失效;其次,继电器长期工作后,回位弹簧片金属疲劳,吸合不到位导致顶不开及断不了等缺陷,以及无法保证继电器可靠吸合,负载触点完全导通。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
本发明旨在提出无触点P沟道节能继电器及其电路切换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具体是先采用绝缘栅场效应管来无触点控制单线圈或者双线圈的方式,并采利用了触点电路的可靠性确认电路。
技术方案:
无触点P沟道节能继电器,包括P沟道场效应管,继电器端子段B1与第一电阻R1和第一线圈L1起始端并联;第一电阻R1与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和P沟道场效应管的G点并联,第一线圈L1末端与P沟道场效应管的D极连接;第二电阻R2经过二极管的正极连接到输出端M;第一线圈L1的起始端与继电器端子段B1连接,第一线圈的末端与P沟道场效应管的D极相连,第一线圈L1通电时,继电器触点与外部电路连通;控制端E与电源负极连接,控制端E的输出端通过P沟道场效应管的S极连接。
进一步的,电源正极通过保险丝FU与继电器端子段B连接,经过启动状态的继电器触点连接到继电器输出端M。
所述的无触点P沟道节能继电器的电路切换,当外部启动开关常开时,第一线圈L1无电流,继电器触点常开,外部负载无电流;当外部启动开关闭合后,外部电流通过第一电阻R1后,第二电阻R2与第二电阻R3并联分流,P沟道场效应管的G点达到导通电位,P沟道场效应管大电流导通,第一线圈L1导通,继电器开始吸合;当继电器完全可靠吸合,继电器触点处于闭合,输出端M与外部负载导通,二极管截止,第二电阻R2不导通,P沟道场效应管的G点电位升高,达到P沟道场效应管半导通状态,第一线圈L1电流减半,继电器进入保持状态;当外部启动开关打开,第一线圈L1无电流,继电器释放,继电器触点变为常开状态,外部负载停止。
无触点P沟道节能继电器,包括P沟道场效应管,继电器端子段B1与第一电阻R1和第一线圈L1起始端并联;第一电阻R1与第二电阻R2和P沟道场效应管的G点并联,第一线圈L1末端与P沟道场效应管的D极连接;第二电阻R2经过二极管的正极连接到输出端M;第一线圈L1的起始端与继电器端子段B1连接,第一线圈的末端与P沟道场效应管的D极相连,第一线圈L1通电时,继电器触点与外部电路连通;第二线圈L2的起始端与P沟道场效应管的D极并联,第二线圈L2的末端与P沟道场效应管的S极并联后连接到控制端E;控制端E与电源负极连接,控制端E的输出端与P沟道场效应管的S极和第二线圈L2的末端并连。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丹东星光电器有限公司,未经丹东星光电器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448424.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混合尖晶石型黑色陶瓷颜料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一种针刺采胶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