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站点监测数据构建的大气元素汞浓度预测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449175.6 | 申请日: | 2020-05-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1680404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21 |
发明(设计)人: | 肖航;易辉;佟磊;李建荣;蔡秋亮;王克强;潘勇;林佳梅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宁波城市环境观测研究站 |
主分类号: | G06F30/20 | 分类号: | G06F30/20 |
代理公司: | 浙江中桓联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3255 | 代理人: | 陈道升 |
地址: | 361021 福建***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站点 监测 数据 构建 大气 元素 浓度 预测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站点监测数据构建的大气元素汞浓度预测方法,包括步骤:获得空气质量数据、水溶性离子浓度和GEM数据建立数据库;采用逐步多元线性回归获取对GEM的主要影响参数;根据主要影响参数进行多元线性回归,获取主要影响参数与GEM的线性关系式;通过指数回归法确定主要影响因素中的特征水溶性离子与GEM的指数关系式;结合线性关系式和指数关系式,通过迭代回归的方法,构建GEM预测模型。本发明无需大型的在线测定仪器测定大气中气态元素汞浓度,只需监测主要影响参数和特定水溶性离子浓度即可根据GEM预测模型获得大气元素汞浓度数据,同时充分考虑到水溶性离子对气态元素汞浓度的影响,使得最终获得的GEM预测模型计算结果更加准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环境监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站点监测数据构建的大气元素汞浓度预测方法。
背景技术
汞是一种对生物体具有显著危害的重金属元素,能够富集在生物体内,具有神经毒性,会导致器官病变,损害生物体健康。汞的饱和蒸气压高,常温下能够挥发进入大气,极易成为大气污染物。大气中汞的形态按测定方法分主要包括气态元素汞(GEM,gaseouselemental mercury)、气态氧化汞和颗粒态汞,其中气态元素汞的含量可达大气总汞含量的95%以上,是大气中汞的最主要组成部分。因此,气态元素汞的质量浓度与人体健康的联系密切。
为了掌握大气中气态元素汞的质量浓度水平,从而为环境和卫生管理部门提供信息和决策参考,采用一定方式获知大气汞的实际浓度水平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对大气中气态元素汞的观测主要通过贵金属富集-解析-冷原子荧光光谱法进行测定。商品化的在线测定仪器的报价一般在百万元以上,价格较为昂贵。同时,设备运行过程中需要使用氩气,运行成本高,设备需要经常进行维护和调控,有条件进行大气汞监测的地区还较少,不便于推广和使用。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的气态元素汞检测成本高,推广难,操作复杂的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基于站点监测数据构建的大气元素汞浓度预测方法,包括步骤:
S1:获得空气质量数据、水溶性离子浓度和GEM数据建立数据库,空气质量数据包括PM2.5、O3、PM10、SO2、CO、NOX,水溶性离子包括阳离子K+、Ca2+、Na+、Mg2+、NH4+和阴离子SO42-、NO3-和Cl-;
S2:采用逐步多元线性回归获取对GEM的主要影响参数,主要为PM2.5、CO、NOX;
S3:根据主要影响参数进行多元线性回归,获取主要影响参数与GEM的线性关系式;
S4:通过指数回归法确定主要影响因素中的特征水溶性离子与GEM的指数关系式;
S5:结合线性关系式和指数关系式,通过迭代回归的方法,构建GEM预测模型。
进一步地,所述空气质量数据、水溶性离子浓度和GEM数据由监测点的环境监测站整年逐小时监测获得。
进一步地,是通过SPSS软件获得主要影响参数,并通过Origin软件获得线性关系式,所述线性关系式为:
GEM=a*PM2.5+b*NOX+c*CO+d
其中a、b、c分别为GEM与PM2.5、NOX、CO进行多远线性回归的系数,d为回归得到的GEM的大气中本底值系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宁波城市环境观测研究站,未经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宁波城市环境观测研究站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44917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