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锂离子电化学电池组、其组件及其制备和使用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449253.2 | 申请日: | 2013-11-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1799498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20 |
发明(设计)人: | 廖朝晖;C·斯科迪利斯-凯利;Y·米克海利克 | 申请(专利权)人: | 赛昂能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10/0525 | 分类号: | H01M10/0525;H01M10/0567;H01M4/505;H01M4/525;H01M4/62;H01M10/058;H01M10/42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1100 | 代理人: | 项丹;陈哲锋 |
地址: | 美国亚***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锂离子 电化学 电池组 组件 及其 制备 使用方法 | ||
公开了一种包含至少一种含氮化合物的电化学电池。所述至少一种含氮化合物可形成如下结构的部分或包含在如下结构中:所述电化学电池的阳极结构、阴极结构、电解质和/或隔板。还公开了包含所述电化学电池的电池组。
本发明专利申请是国际申请号为PCT/US2013/072174,国际申请日为2013年11 月27日,进入中国国家阶段的申请号为201380066182.6,发明名称为“锂离子电化 学电池组、其组件及其制备和使用方法”的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请求2013年3月12日提交的美国专利申请序列号13/797,281的优先 权,后者要求2012年12月17日提交的美国临时专利申请序列号No.61/738,275 的优先权,所述文献的公开内容通过引用以不与本公开内容相冲突的程度纳入 本文。
发明领域
本发明一般涉及锂离子电化学电池(electrochemical cell)和锂离子电化学电池组件。更具体地,本发明涉及包含含氮化合物的锂离子电化学电池、其组件、 包含电化学电池的电池组(battery),和形成及使用所述电池组、电化学电池 和组件的方法。
发明背景
由于锂离子电池组相比典型的可再充电电池组具有相对高的能量密度,以 及停用时随时间的缓慢充电损失(loss of charge),其已在消费性电子产品的应用 和其它应用(包括国防、航空航天和车辆(例如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中变 得越来越普及。尽管对于多种应用而言,锂离子电池组的功效相对较好,但随 着该电池组被放电和充电,尤其是采用锂作为阳极材料时,该电池组会显示寿 命缩短和循环效率降低。
锂离子电池组一般包括一个或多个电化学电池,其中各电化学电池包含阳 极、阴极、电解质和阳极与阴极之间的隔板(separator)。在电池组放电过程 中,锂离子携带电流,从阳极至阴极,并且通过电解质和电化学电池的隔板。 为对所述电池组进行充电,对该电池组施加足够偏压(bias)的外部电流源,以 造成锂离子以相反方向流动——从阴极至阳极,并重新沉积在阳极上。
锂离子电化学电池可采用多种材料,如碳,作为阳极。然而,例如阳极, 相较于例如锂碳夹层阳极(其中非电活性材料的存在增加了阳极的重量和体积, 从而降低了电池的能量密度)而言,锂金属因其重量极轻且能量密度高,其在应 用作为电化学电池的阳极方面可能特别具有吸引力。这些特征对于便携式电子 装置(例如移动电话和便携式计算机,以及电动车辆、军用和航空航天应用)的 电池组而言是高度需求的,在这些用途中重量轻是重要的。
但不幸的是,当锂金属用作锂离子电池组中的阳极时,在对电池进行重复 的充电和放电之后,会在阳极表面出现逐步形成的细(finely)分散的具有大表面 积的锂。具有大表面积的锂极具反应性,并且能够与电解质组分反应,或与成 块阳极材料电隔离(electrically isolated),这进而可负面影响锂离子电化学电池 的循环效率和寿命。
因此,需要改进的具有锂阳极的锂离子电池,所述电池的组件,包含所述 电池的电池组,以及形成和使用所述电池的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一般涉及锂离子电化学电池和电池组,而更具体地,涉及包含锂阳 极、阴极、电解质和一种或多种含氮化合物的锂离子电化学电池,所述一种或 多种含氮化合物可以是可溶性的,相对固定的或者基本上固定的,或者基本上 不溶的,本发明还涉及所述电池的组件以及包含所述电池的电池组。令人吃惊 并预料不到地发现,向锂离子电化学电池添加含氮化合物能够改善放电和充电 后的阳极形貌,并提高锂离子电化学电池和电池组的循环效率和寿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赛昂能源有限公司,未经赛昂能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44925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新型全局临界事故报警方法及系统
- 下一篇:一种便捷安装的LED灯箱模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