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多蛋白体系的共生产方法、多蛋白体系的循环共生产系统及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2010451004.7 | 申请日: | 2020-05-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1621511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08 |
发明(设计)人: | 戴卓君;张曦;李鹏程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12N15/70 | 分类号: | C12N15/70;C12P21/02;C12N9/14;C12N9/12;C12N9/10;C12N9/00;C07K14/435;C07K14/195 |
代理公司: | 深圳中一联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414 | 代理人: | 郝文婷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蛋白 体系 生产 方法 循环 系统 应用 | ||
1.一种多蛋白体系的共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提供多种共表达菌株、多孔材料,每种所述共表达菌株分别表达所述多蛋白体系中的一种蛋白以及溶菌蛋白,且不同的所述共表达菌株表达的蛋白各不相同;
将每种所述共表达菌株分别容置于所述多孔材料中,得到多种容置共表达菌株的多孔材料;
将全部的所述容置共表达菌株的多孔材料进行共培养,在所述溶菌蛋白的作用下,所述共表达菌株发生自主裂解,收集所述共表达菌株表达的蛋白,得到所述多蛋白体系;
其中,所述多蛋白体系包括用于蛋白质翻译、能量再生的蛋白质和/或催化合成化合物的酶;
所述多孔材料具有三维网络结构,且所述多孔材料中各孔洞的孔径为1μm -5μm。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多蛋白体系的共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孔材料的结构为包括多个孔洞的海绵状结构和/或包括空心部的空心囊状结构;当所述多孔材料的结构为海绵状结构时,所述共表达菌株容置于所述海绵状结构的所述孔洞中;当所述多孔材料的结构为空心囊状结构时,所述共表达菌株容置于所述空心囊状结构的所述空心部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多蛋白体系的共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孔材料选自壳聚糖微胶囊、海藻酸盐微胶囊、脂质体、胶束中的至少一种;和/或
所述多孔材料的直径为50μm-5000μm。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意一项所述多蛋白体系的共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多蛋白体系选自聚酮化合物合成酶体系、非核糖体多肽合成酶体系、重组元件蛋白质合成体系中的至少一种。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多蛋白体系的共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重组元件蛋白质合成体系包括翻译起始因子1、翻译起始因子2、翻译起始因子3、翻译延伸因子G、翻译延伸因子Tu、翻译延伸因子Ts、翻译延伸因子4、翻译释放因子1、翻译释放因子2、翻译释放因子3、核糖体循环因子、甲硫氨酰-tRNA甲酰转移酶、22种氨酰-tRNA合成酶、肌酸激酶、肌激酶、二磷酸核苷激酶和焦磷酸酶。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多蛋白体系的共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重组元件蛋白质合成系统还包括T7 RNA聚合酶、二硫键异构酶、分子伴侣蛋白中的至少一种。
7.一种用于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多蛋白体系的共生产方法的多蛋白体系的循环共生产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共表达菌株制备单元,包括多种共表达菌株,用于制备多种共表达菌株,每种所述共表达菌株分别表达所述多蛋白体系中的一种蛋白以及溶菌蛋白,且不同的所述共表达菌株表达的蛋白各不相同;
多孔材料制备单元,包括所述共表达菌株制备单元所含的所述多种共表达菌株和用于多种容置共表达菌株的多孔材料,用于制备所述多种容置共表达菌株的多孔材料,每种所述容置共表达菌株的多孔材料孔洞中分别容置所述多种共表达菌株中的一种,且不同的所述容置共表达菌株的多孔材料容置的共表达菌株各不相同;在所述溶菌蛋白的作用下,所述共表达菌株发生自主裂解;
培养单元,用于培养所述容置共表达菌株的多孔材料中的共表达菌株;
其中,所述多蛋白体系包括用于蛋白质翻译、能量再生的蛋白质和/或催化合成化合物的酶;
所述多孔材料具有三维网络结构,且所述多孔材料中各孔洞的孔径为1μm -5μm。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多蛋白体系的循环共生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孔材料的结构为包括多个孔洞的海绵状结构和/或包括空心部的空心囊状结构;当所述多孔材料的结构为海绵状结构时,所述共表达菌株容置于所述海绵状结构的所述孔洞中;当所述多孔材料的结构为空心囊状结构时,所述共表达菌株容置于所述空心囊状结构的所述空心部内。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多蛋白体系的循环共生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孔材料选自壳聚糖微胶囊、海藻酸盐微胶囊、脂质体、胶束中的至少一种;和/或
所述多孔材料的直径为50μm-5000μ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未经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451004.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水性环保红棕色浆生产工艺
- 下一篇:一种冰箱拼接式风道结构及具有其的冰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