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生姜提取液辅助制备纳米银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451635.9 | 申请日: | 2020-05-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1531184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14 |
发明(设计)人: | 宋吉明;方晶;董庄庄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大学 |
主分类号: | B22F9/24 | 分类号: | B22F9/24;A01N59/16;B82Y30/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30601 安徽省合肥市经***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生姜 提取 辅助 制备 纳米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生姜提取液制备纳米银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取切好的生姜片粉碎,称取一定质量的生姜粉末,选用蒸馏水为溶剂加热回流提取一段时间后,离心后再过滤得生姜提取液,取一定体积的生姜提取液与一定体积和浓度的硝酸银溶液混合,室温下搅拌一段时间,并且以单独的生姜提取液、硝酸银溶液作为对照,测试紫外吸收强度和抗菌效果。本发明采用的方法较为简单,实验操作步骤便捷,成本低,对环境友好,较传统合成方法更为简易,并且合成的纳米银颗粒有良好的抑菌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银纳米材料制备及抑菌应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生姜提取液辅助制备银纳米颗粒的方法及其在抑菌方面的应用。
背景技术
纳米银就是将粒径做到纳米级的金属银单质。纳米银粒子具有表面效应、量子尺寸效应等效应,同时具有良好的导电性,使其在微电子应用、医学应用、表面增强拉曼应用、催化材料、绿色家电及家具产品等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纳米银最常见的还是用作抗菌材料,小尺寸的纳米银会直接进入菌体与氧代谢酶结合,可杀死与其接触的大多数细菌、真菌、霉菌、孢子等微生物。
纳米银常见的制备方法有化学法、物理法、生物还原法等。化学法通常采用柠檬酸、硼氢化钠、抗坏血酸等还原性物质为还原剂,辅助一定的表面活性剂来调节粒子的形貌,是常用的合成纳米银粒子的方法。物理法主要有机械球磨法、激光烧灼法、超声波法,制备流程简单,并且制备的银纳米颗粒纯度较高,但其制备条件不易控制,对仪器设备要求严格,生产成本高。近年来,采用天然植物提取液来制备纳米银受到了较多关注,天然植物提取液在反应中既作为还原剂也作为银粒子形貌的调节剂。这种方法所用原料成本较低,制备方法简单,原料绿色安全,产物不含有毒物质。如专利CN110142416A(杨博玥,一种陈皮提取液制备纳米银颗粒的方法)公开了一种以陈皮提取液为还原剂及稳定剂制备得到纳米银颗粒的方法,陈皮中部分有效成分吸附到纳米银的表面,提升了纳米银的稳定性。如专利CN105755050A(魏雪团,一种通过八角金盘叶片提取物生物合成纳米银的方法)公开了一种通过八角金盘叶片提取物生物合成纳米银的方法,但该方法对反应条件要求较高,后处理工艺复杂。当前,尚没有使用生姜提取液辅助制备纳米银的报道和专利申请。本发明制备方法简单便捷,对实验操作要求较低,室温还原,生姜更是一种常见植物,实验成本较为低廉,对环境友好,适合短时间内大规模的制备纳米银。
生姜是亚洲传统药食同源植物,其根茎是日常烹饪中常用的调味品,姜的根茎、姜皮、叶均可入药。生姜味辛,具有解表散寒、温肺止咳、解毒的功效,常用于风寒感冒,脾胃寒证等。生姜中主要含有生姜挥发油、姜辣素以及黄酮等活性成分,大量文献报道,生姜中挥发油、姜辣素以及黄酮等活性成分都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性作用,使其作为绿色还原剂的原料制备纳米银颗粒具备了理论上的可能性。因此利用生姜提取液中含有丰富的抗氧化性物质来辅助制备银纳米颗粒,探究纳米银的抗菌效果,为生姜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新的途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利用生姜提取液辅助合成银纳米颗粒并探究其抑菌效果。本发明通过采用加热回流提取法得到生姜提取液,然后将生姜提取液和硝酸银溶液混合搅拌反应,室温下得到银纳米颗粒,并对纳米银的抗菌效果进行了测试,为生姜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重要参考。为了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如下解决方案:
1.一种生姜提取液辅助制备纳米银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选取切片后的干姜粉碎;
(2)选用蒸馏水为溶剂,按照一定质量比加入生姜粉末和蒸馏水,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加热回流提取一段时间;
(3)将上述溶液抽滤后离心再过滤,收集生姜提取液;
(4)取一定量的生姜提取液与一定体积、一定浓度的硝酸银溶液混合,室温搅拌一段时间,同时作为对照实验,将硝酸银、生姜提取液分别单独搅拌相同的时间。
更进一步地,上述步骤(2)中生姜粉末和蒸馏水的质量比为1:15至1:50,在60~90℃范围内加热回流提取30~90 min;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大学,未经安徽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451635.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可调节过滤介质密度的过滤器
- 下一篇:一种农田用驱虫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