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应用复合菌剂的聚氨酯污水处理系统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452250.4 | 申请日: | 2020-05-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1675426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1-04 |
发明(设计)人: | 孙芳芳;王天泽;杨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C02F101/30 |
代理公司: | 杭州君度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3240 | 代理人: | 朱亚冠 |
地址: | 310018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应用 复合 聚氨酯 污水处理 系统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一种应用复合菌剂的聚氨酯污水处理系统及方法。本发明使用复合菌剂并经过活化过程制备的复合菌剂稀释液对聚氨酯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进行处理,经由缺氧、好氧、沉淀、回流、紫外协同高级氧化等操作,降低废水的COD、总氮等指标,提高废水处理能力,本方法较现有技术更加简单便捷、更易于操作、成本更低廉、出水质量更高。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污水净化处理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工业废水的生物处理方法,尤其涉及一种应用复合菌剂的聚氨酯污水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采用沉淀等方法处理废污水时,会使得需氧性浓缩废污泥浓度变高,有机物的分解也变的比较缓慢,因此污染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越来越严重。随着产业趋于大型化和量化发展,纺织轻工业迅速发展等原因造成的河水及废污水量持续增加,其中的有害物质不能被有效处理便排放,自然环境正由此被逐渐破坏,浓缩废污泥的产生和排放导致环境污染变得日趋严重。
河水及废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需氧型浓缩污泥作为高浓度难分解物质进行分类处理,一般通过物理或化学处理方法很难达到理想的结果,需氧型浓缩废污泥等污染物已被禁止直接向外界排放,再者其他的处理废污水的方法不甚理想。随着时间的推移,河水及废污水的污染度逐年上升,由此将会引起巨大的社会问题和担忧,此现状不容忽视。
聚氨酯(PU)是一种工业原材料,是生产塑料人造革、合成革等的重要原材料,生产聚氨酯合成革的传统工艺过程中,溶剂型聚氨酯树脂是被广泛采用的原料,在我国上千家的合成革企业中,80%以上都是采用溶剂型聚氨酯树脂进行生产,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的水量往往很大,二甲基甲酰胺(DMF)、甲苯等有毒有害的有机溶剂的含量可达70%~80%,废水中所含的有机物大多是具有闭环稳定结构的芳香族化合物和具有长链结构的大分子碳水化合物,其稳定性较好、不易被降解,废水的化学需氧量(COD)高、生化需氧量(BOD)低、水质变化大,PU废水的处理一直是污水处理的重难点,处理不当则会环境带来巨大的污染,相关问题已经引起人们的重视,环境问题不容小觑。目前在对此类污水处理和河道治理时需对COD进行降解,但现有技术在对污水COD 进行降解时尚有降解效果不佳、处理成本过高等的问题存在。
现有一种PU合成革生产过程产生废水的处理工艺CN103449677A公开该工艺包含以下步骤:除去大颗粒物质;厌氧生化处理,加入FeSO4和H2O2产生芬顿反应;好氧生化处理:废水进入UASB反应池,在厌氧微生物的作用下去除大部分有机物;污泥处理系统:系统中产生的污泥送至污泥浓缩池处理,上清液回流至调节池。该发明工艺具有一定的优点,但也存在弊端,该工艺使用芬顿试剂法,在处理过程中会产生较多的含铁废污泥,需要特殊处理否则会造成二次污染,且化学试剂的投加量较大,成本造价较高,且所用药剂均为一次性使用,不可回收重复利用,同时所采用的UASB厌氧单元处理效果相对较低,好氧过程所能支持的最大处理量较小,因此尚有提高的空间。另,一种聚氨酯生产废水的处理方法CN110294569A公开该方法包含以下步骤:步骤一:废水预处理,将收集的废水送入甲聚糖反应罐,进行甲醇的聚糖处理;步骤二:将聚糖处理后的出水送入调节池,同时加入其他低浓度废水进行水质调节,并调节水体的pH为碱性;步骤三:将调解水质后的出水,送入厌氧池,进行微生物的厌氧处理;步骤四:将厌氧处理后的出水,送入好氧池,进行微生物的好氧处理;步骤五:将好氧处理后的出水,送入混凝沉淀池,进行混凝沉淀处理;步骤六:将混凝沉淀处理后的出水,送入臭氧塔,进行氧化处理。该发明的优势明显,但在去除总氮含量方面缺乏有效的步骤,所使用的微生物种类单一,无法高效地完成废水中复杂成分的处理,且在步骤六中使用臭氧进行后期氧化的处理效果较本发明所使用的紫外协同过氧化氢高级氧化的氧化效率偏低,臭氧一旦保存不利吸入人体会造成不可逆的伤害。
综上,发明一种新型聚氨酯废水的处理方法很有必要。
发明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未经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45225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