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移相全桥的新型混合控制电路在审
申请号: | 202010452306.6 | 申请日: | 2020-05-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1478594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31 |
发明(设计)人: | 张宁;杨德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富邦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M3/335 | 分类号: | H02M3/335;H02M1/08;H02M1/088 |
代理公司: | 西安新动力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61245 | 代理人: | 刘强 |
地址: | 710076 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鱼***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移相全桥 新型 混合 控制电路 | ||
一种基于移相全桥的新型混合控制电路,包括控制电路,所述控制电路与驱动电路信号连接,所述驱动电路与主拓扑结构的控制端信号连接,所述主拓扑结构与采样电路连接还与控制电路连接;当控制电路中控制芯片的EAP端输入电压大于阈值则进入调频调节模式,当控制芯片的EAP端输入电压小于阈值则进入移相调节模式;本发明具有结构简单,综合性能强,实际应用价值高的特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力电子变换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移相全桥的新型混合控制电路。
背景技术
目前,传统的大功率电源一般多采用移相全桥或LLC并联谐振拓扑结构,两种拓扑分别应用在不同的使用场景中。
采用移相全桥拓扑结构的电源,适用于对输出或输入电压要求比较宽的场合,其电路控制相对于采用LLC并联谐振拓扑结构的电源简单可靠,但采用移相全桥拓扑结构的电源无法实现全范围内的软开关,而且在要求输出电压较宽的场合,其输出滤波电感需要设计较大裕量,不利于电源的小型化和轻型化,另外在效率方面采用移相全桥拓扑结构的电源也相对低于采用LLC并联谐振拓扑结构的电源。
采用LLC并联谐振拓扑结构的电源,适用于输出或输入电压范围比较固定的场合,其效率高于采用移相全桥拓扑结构的电源;但是当输出电压范围较大时,其频率变化范围过宽,占空比变化较大,电路中会出现回流现象,并且二极管的应力增大,这样反而降低了效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基于移相全桥的新型混合控制电路,能够在调频调节模式和移相调节模式之间切换,具有综合性能好,实际应用价值高的特点。
一种基于移相全桥的新型混合控制电路,包括控制电路,所述控制电路与驱动电路信号连接,所述驱动电路与主拓扑结构的控制端信号连接,所述主拓扑结构的输出端还作为采样电路的电压输入接口,所述采样电路的信号输出端与控制电路中的反馈电压接口连接。
进一步地,控制电路包括比例积分模块、一级放大模块、二级放大模块和控制芯片;
所述比例积分模块中第一运放的输出端与一级放大模块的第一接口连接;第一运放输出端的另一端还与控制芯片的EAP端相连;
所述一级放大模块中的第二运放的电源端与VCC端相连,所述第二运放的接地端接地;所述第二运放的输出端与二级放大模块的第一接口相连;
所述二级放大模块中第三运放的输出端与控制芯片的RT端相连;
所述控制芯片的CT端与第三电容的一端相连,所述第三电容的另一端接地。
进一步地,驱动电路包括第一驱动电路和第二驱动电路;所述第一驱动电路和第二驱动电路的输入端与控制芯片的信号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驱动电路和第二驱动电路的输出端与主拓扑结构中的受控模块连接;所述第一驱动电路的拓扑结构与第二驱动电路的拓扑结构相同。
进一步地,第一驱动电路包括第一信号输入模块和第二信号输入模块;所述第一信号输入模块的信号输入端作为第一驱动电路的第一信号输入端与控制芯片的第一信号输出端连接,第一信号输入模块的输出端与第一变压器的原线圈的一端连接;第一变压器的第一副线圈与第一信号输出模块连接,第一信号输出模块的第一信号输出端与受控模块中第一开关管的控制端连接;第一信号输出模块的第二信号输出端与受控模块中第一开关管和第二开关管公共端连接;
所述第二信号输入模块的信号输入端作为第一驱动电路的第二信号输入端与控制芯片的第二信号输出端连接,第二信号输入模块的输出端与第一变压器原线圈的另一端连接;第一变压器的第二副线圈与第二信号输出模块连接,第二信号输出模块的第一信号输出端与受控模块中第二开关管的控制端连接;第一信号输出模块的第二信号输出端接地。
进一步地,主拓扑结构包括受控模块、谐振模块、和电力输出模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富邦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西安富邦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45230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