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管路三通接头并帽拧紧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10453211.6 | 申请日: | 2020-05-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1421506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04 |
发明(设计)人: | 刘胜春;王晙;徐志汉;刘玉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安凯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5B27/14 | 分类号: | B25B27/14;B25B11/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和信华成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90 | 代理人: | 杜家波 |
地址: | 230051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管路 三通 接头 拧紧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管路三通接头并帽拧紧装置,用于解决现有无法直接借助电动抢或气动枪对管接头的并帽进行紧固,只能利用开口扳手手工反复多次紧固,同时在并帽的紧固过程中还要对储气筒进行夹紧,导致劳动强度大和效率低下的问题,包括拧紧装置本体,拧紧装置本体包括方寸块、第一连接支撑体、第二连接支撑体和并帽夹持体;本发明将待预装接头的储气筒放置在工作台架上,先将并帽拧上三通接头,再将三通接头拧上储气筒对应的接口,将并帽夹持体的一段卡住并帽,用气动枪或电动枪的方寸头插入方寸孔中,按下开关即可方便快捷地完成三通接头的并帽紧固工作,降低工人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和稳定产品质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并帽拧紧装置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管路三通接头并帽拧紧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客车的制动管路大都由储气筒、阀体、尼龙管及相应的管接头组成。在管接头(三通、弯通、直通)与储气筒连接时,先将管接头拧在储气筒接口上,再用开口扳手反复多次拧紧接头并帽,操作工人不仅劳动强度大而且效率低下;
由于管接头并帽介于储气筒与管接头之间,受管接头结构尺寸的影响,套筒不能直接套在管接头并帽上,无法直接借助电动抢或气动枪对管接头的并帽进行紧固,只能利用开口扳手手工反复多次紧固,同时在并帽的紧固过程中还要对储气筒进行夹紧,因而在手工操作过程中不仅劳动强度大而且效率低下;
因此需要设计制作一种管接头并帽拧紧装置,利用电动枪或气动枪对管接头并帽进行紧固,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降低劳动强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现有无法直接借助电动抢或气动枪对管接头的并帽进行紧固,只能利用开口扳手手工反复多次紧固,同时在并帽的紧固过程中还要对储气筒进行夹紧,导致劳动强度大和效率低下的问题,而提出一种管路三通接头并帽拧紧装置;本发明将待预装接头的储气筒放置在工作台架上,先将并帽拧上三通接头,再将三通接头拧上储气筒对应的接口,将并帽夹持体的一段卡住并帽,用气动枪或电动枪的方寸头插入方寸孔中,按下气动枪或电动枪的开关即可方便快捷地完成三通接头的并帽紧固工作;降低工人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稳定产品质量;通过第一连接支撑体和第二连接支撑体与并帽夹持体卡接,方便更换不同的并帽夹持体,以便于选择不同的并帽夹持槽,进而对不同大小的并帽或螺栓进行夹持固定,增加管路三通接头并帽拧紧装置的使用范围。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管路三通接头并帽拧紧装置,包括拧紧装置本体、动力机构和储气筒,所述拧紧装置本体包括方寸块、第一连接支撑体、第二连接支撑体和并帽夹持体;所述方寸块的内部开设有方寸孔,方寸块的一侧焊接有第一连接支撑体的一端侧壁,第一连接支撑体的另一侧焊接有第二连接支撑体的一端侧壁;第一连接支撑体与第二连接支撑体的另一端分别对应焊接在并帽夹持体的两侧侧壁上;并帽夹持体内开设有并帽夹持槽。
优选的,所述并帽夹持槽为U型槽;并帽夹持体的形状为U型。
优选的,所述并帽夹持槽内夹持有并帽,并帽的一端连接有三通接头,并帽的另一端安装在储气筒上。
优选的,所述动力机构的输出端固定在方寸孔内,动力机构为电动抢或气动抢。
优选的,所述第一连接支撑体和第二连接支撑体上均开设有第一弯折处和第二弯折处;所述第一弯折处的弯折角度为68度;所述第二弯折处的弯折角度为158度;
优选的,所述并帽夹持体上一体成型有第一柱体和第二柱体,第一柱体和第二柱体的侧壁均对称开设有卡槽,第一连接支撑体与第二连接支撑体的另一端卡接在卡槽内;第一柱体和第二柱体的上端面位于卡槽的两侧均对称开设有两个第一螺纹孔;第一柱体和第二柱体的上端面安装有卡板,卡板的底端面一体成型有卡块,卡板上对称开设有两个与第一螺纹孔一一对应的第二螺纹孔,第一螺纹孔和第二螺纹孔内螺纹安装有紧固螺栓;
优选的,所述第一螺纹孔与第二螺纹孔的圆心位于同一垂直线上,且第一螺纹孔与第二螺纹孔的直径大小相等;卡块的形状和尺寸与卡槽的形状和尺寸相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安凯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安凯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45321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