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竖式微型红外气体传感器在审
申请号: | 202010454297.4 | 申请日: | 2020-05-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1693480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22 |
发明(设计)人: | 李铁;陶继方;刘延祥;徐茂森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山东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21/3504 | 分类号: | G01N21/3504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郝传鑫;贾允 |
地址: | 20005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式微 红外 气体 传感器 | ||
1.一种竖式微型红外气体传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微型光学气室(1)、红外光源(2)、红外探测器(3)、信号转接板(4)和ASIC芯片(5);
所述微型光学气室(1)集成于所述信号转接板(4)的一侧,所述ASIC芯片(5)集成于所述信号转接板(4)的另一侧;所述红外光源(2)和所述红外探测器(3)集成于所述信号转接板(4)上与所述微型光学气室(1)连接的一面上;
所述微型光学气室(1)包括光输入端和光输出端,所述光输入端与所述红外光源(2)连接,所述光输出端与所述红外探测器(3)连接;
所述微型光学气室(1)的光路为竖式折叠反射结构;所述光路与所述信号转接板(4)垂直设置;
所述竖式微型红外气体传感器为系统级混合封装,所述红外光源(2)和所述红外探测器(3)均为芯片级封装,所述红外光源(2)、所述红外探测器(3)和所述ASIC芯片(5)之间为板级集成封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竖式微型红外气体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微型光学气室(1)包括第一光通道(11)、第二光通道(12)和第三光通道(13);
所述第二光通道(12)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光通道(11)连通,所述第二光通道(12)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光通道(13)连通;所述第一光通道(11)包括第一弧面光反射部(14),所述第三光通道(13)包括第二弧面光反射部(15);
所述红外光源(2)发出的光线能够沿所述第一光通道(11)到达所述第一弧面光反射部(14),经所述第一弧面光反射部(14)反射后沿所述第二光通道(12)到达所述第二弧面光反射部(15),经所述第二弧面光反射部(15)反射后到达所述红外探测器(3)。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竖式微型红外气体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红外光源(2)的辐射光谱为宽带;
所述红外光源(2)包括MEMS光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竖式微型红外气体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红外探测器(3)包括探测器芯片和滤波结构;
所述探测器芯片包括热电型探测器芯片;
所述滤波结构包括窄带滤光片或光学天线。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竖式微型红外气体传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微型光学气室(1)的材质为铝、黄铜或ABS材料;
所述微型光学气室(1)的的制备工艺包括微机械加工或塑料注塑加工艺。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竖式微型红外气体传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光通道(11)、所述第二光通道(12)和所述第三光通道(13)的内表面均设有镀金层。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竖式微型红外气体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信号转接板(4)的厚度小于1mm。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竖式微型红外气体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ASIC芯片(5)集成信号放大模块、模数转换模块和信号处理模块,
所述ASIC芯片(5)能够实现信号放大、采集、处理和输出的高度集成。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竖式微型红外气体传感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防水透气膜(6),所述防水透气膜(6)设于所述微型光学气室(1)的表面。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竖式微型红外气体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水透气膜(6)上设有压敏背胶,所述防水透气膜(6)通过所述压敏背胶固定于所述微型光学气室(1)的表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山东大学,未经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山东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454297.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