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的多功能海洋勘探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010454831.1 | 申请日: | 2020-05-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1595628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28 |
发明(设计)人: | 吴丽阳 | 申请(专利权)人: | 吴丽阳 |
主分类号: | G01N1/14 | 分类号: | G01N1/1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33521 安徽省亳***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人工智能 多功能 海洋 勘探 系统 | ||
1.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的多功能海洋勘探系统,包括基座(1)、基座(1)顶部固定安装的底箱(2)以及底箱(2)顶部搭建的控制室(3),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箱(2)内壁底部的两侧分别固定安装有旋转控制机构(4),所述底箱(2)内壁的底部且位于两个旋转控制机构(4)之间分别固定安装有油箱(5)和两个液压泵(6),且两个液压泵(6)的进液口均通过连接管与油箱(5)的出液口连通,两个所述液压泵(6)和油箱(5)均通过导液管(7)与旋转控制机构(4)连通,且每个导液管(7)的内部均固定安装有电磁节流阀(8);
所述旋转控制机构(4)的顶部通过连接板固定安装有安装箱(9),且安装箱(9)的内部设置于卷线组件(10),所述卷线组件(10)通过取样缆绳(11)栓接有无电取样机构(12),且安装箱(9)的顶部固定安装有捕捞悬架组件(13),所述安装箱(9)的内部固定安装有气压泵(14);
所述旋转控制机构(4)包括防水箱(41)以及与防水箱(41)内壁底部通过轴承座转动连接的转盘(42),所述转盘(42)的顶部通过三个支撑柱(43)固定连接有安装平台(44),且安装箱(9)固定安装与安装平台(44)上,所述防水箱(41)内壁的底部且位于转盘(42)的一侧固定安装有弧形液压缸(45),且弧形液压缸(45)的内部通过密封圈密封活动安装有活塞板(46),所述活塞板(46)的中部贯穿安装有弧形活塞杆(47),所述转盘(42)的外表面通过连接板分别固定安装有推板(48),且两个推板(48)分别与弧形活塞杆(47)的两端固定连接,所述弧形液压缸(45)的两端均与导液管(7)远离液压泵(6)的一端连通,且中间的支撑柱(43)的外表面固定安装有角度传感器(49)。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的多功能海洋勘探系统,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推板(48)之间的夹角为90-160度,且弧形活塞杆(47)的长度随着两个推板(48)之间距离的增大而缩短。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的多功能海洋勘探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卷线组件(10)包括通过连接板固定安装于防水箱(41)内壁底部的卷线伺服电机(101)以及通过支撑架转动连接于防水箱(41)内壁底部的取样卷线滚辊(102)和捕捞卷线滚辊(103),所述卷线伺服电机(101)的输出轴通过联轴器固定连接有传动轴(104),且传动轴(104)的外表面固定安装有蜗杆套筒(105),所述防水箱(41)内壁的底部支撑架转动连接有转轴(106),所述取样卷线滚辊(102)和捕捞卷线滚辊(103)相对的一侧均通过离合控制组件(107)与转轴(106)的两端固定连接,且转轴(106)的外表面固定安装有蜗杆套筒(105)相适配的蜗轮(108),所述取样缆绳(11)缠绕于取样卷线滚辊(102)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的多功能海洋勘探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离合控制组件(107)包括固定安装于转轴(106)两端的壳体(1071),所述壳体(1071)内壁的两侧之间通过滑动结构滑动连接有滑动板(1072),且滑动板(1072)的正面固定安装有第一摩擦片(1073),所述壳体(1071)内壁的背面与滑动板(1072)的背面之间固定安装有电动伸缩杆(1074),所述取样卷线滚辊(102)和捕捞卷线滚辊(103)的一端均贯穿壳体(1071)并延伸至壳体(1071)的内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的多功能海洋勘探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取样卷线滚辊(102)和捕捞卷线滚辊(103)延伸至壳体(1071)内部的一端固定连接有传动盘(1075),且传动盘(1075)的背面固定安装有与第一摩擦片(1073)相适配的第二摩擦片(1076)。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的多功能海洋勘探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电取样机构(12)包括取样铅筒(121),所述取样铅筒(121)的底端固定安装有加重块(122),且取样铅筒(121)的内部通过分隔板(123)分割成若干个取样腔(124),所述取样铅筒(121)内壁的一侧固定安装有气压管(125),且气压管(125)位于每个取样腔(124)内的外表面连通与气嘴(126)。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吴丽阳,未经吴丽阳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454831.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