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内在换热式生物质气化炉及生物质气化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010455654.9 | 申请日: | 2020-05-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1440638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24 |
发明(设计)人: | 宛政;茹斌;郭泗勇;曾志伟;程文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0J3/20 | 分类号: | C10J3/20;C10J3/30;C10J3/72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达信恒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91 | 代理人: | 刘亚威 |
地址: | 200336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内在 换热式 生物 气化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内在换热式生物质气化炉及生物质气化系统。该内在换热式生物质气化炉包括炉体以及输送部,炉体的炉壁内具有容纳空间,输送部设置于容纳空间内,输送部用于由炉体外部向炉体内部输送氧化剂,输送部由炉体的下部向上延伸至炉体的喉口区域,以使得输送部内的氧化剂能够被炉体内的热量加热。本发明的内在换热式生物质气化炉,利用炉体内的高温对输送部所输送的氧化剂进行加热,能够有效地提高喉口区域的温度,从而能够提高气化炉的焦油脱除效率,同时,减少了气化炉的热损失,提高了包含气化炉在内的整个气化系统的气化效率,且简化了系统复杂度,减少了系统投资成本。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物质能利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内在换热式生物质气化炉及生物质气化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化石能源的日益枯竭以及雾霾问题的日益突出,生物质能作为可再生能源被赋予了全新的意义。生物质能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对其利用可在二氧化碳总量上实现零排放,可从根源上控制温室气体的产生。目前对于生物质能的利用是以气化和燃烧为主要方向,其中,气化是以生物质为原料,以空气、氧气、水蒸气等气体作为气化剂,在高温条件下,通过热化学反应不完全燃烧产生可燃气体的过程,生物质气化可以有效避免生物质燃烧带来的粉尘污染等排放问题。但是现有的生物质气化技术所存在的燃气中焦油含量高、净化废水难以处理等问题一直制约着其发展,开发稳定高效的低焦油气化工艺成为生物质气化行业公认的难题。
目前通常采用的方式是向气化炉内通入氧化剂,提高喉口区域的温度,从而提升炉内焦油脱除效率,实现低焦油燃气输出。具体有两种方式:
一是在气化炉中直接通入冷氧化剂,通入的冷氧化剂进喉口燃烧,但是氧化剂燃烧释放的热量很大一部分要用在氧化剂自身的加热,导致喉口区域温度不能提升太高,会严重影响喉口区域的焦油脱除效率;
二是在气化炉外增加一个加热器或者若干个换热器,利用气化气或者烟气的余热来将氧化剂加热到一定温度。若增加一个加热器,则需要额外的热源给氧化剂加热,会增加运行成本和投资成本;若采用气化气或烟气来给氧化剂加热,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整个系统的运行效率,但是增加的换热器和对应管道均为耐热不锈钢,投资成本会大大提高,同时在利用气化气或烟气换热过程中,会有换热器堵塞的风险,大大增加了系统的复杂程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内在换热式生物质气化炉及生物质气化系统,以解决现有的生物质气化炉焦油脱除效率低的问题。
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内在换热式生物质气化炉,包括炉体以及输送部,炉体的炉壁内具有容纳空间,输送部设置于容纳空间内,输送部用于由炉体外部向炉体内部输送氧化剂,输送部由炉体的下部向上延伸至炉体的喉口区域,以使得输送部内的氧化剂能够被炉体内的热量加热。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个方面,输送部包括至少一个输送管,输送管的第一端位于炉体的下部且与外界连通,输送管的第二端向上延伸至炉体的喉口区域且与炉体内部连通。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个方面,输送管的第一端通过进剂管与外界连通,输送管的第二端通过设置于炉体喉口区域的布剂管与炉体内部连通。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个方面,由炉体的顶部向下观察,布剂管为弧线状,进剂管为环状。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个方面,输送管的数量为多个,多个输送管的第一端均与进剂管连通,多个输送管的第二端均与布剂管连通。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个方面,输送管沿炉体的周向螺旋向上延伸,或者,输送管沿炉体的轴向直线向上延伸。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个方面,当输送管沿炉体的轴向直线向上延伸时,且当输送管的数量为多个时,多个输送管的第二端通过集剂管与布剂管连通。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个方面,输送管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段和第二段,第一段靠近炉体的下部,第二段靠近炉体的喉口区域,第二段的管径大于第一段的管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上海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455654.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