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金融用票据存放盒在审
申请号: | 202010457745.6 | 申请日: | 2020-05-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1605340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01 |
发明(设计)人: | 王泽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B42F7/14 | 分类号: | B42F7/14 |
代理公司: | 北京鱼爪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754 | 代理人: | 李晓楠 |
地址: | 200093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金融 票据 存放 | ||
本发明提供一种金融用票据存放盒,涉及金融领域。该金融用票据存放盒能够对票据进行较妥善地保存,增强票据收纳时的安全性,使票据不易破损。该金融用票据存放盒主要包括盒本体与多个收纳部,收纳部用于收纳票据。多个收纳部均放置在盒本体内部,盒本体为被收纳的票据提供一个稳定的收纳环境。多个收纳部均与盒本体可拆卸连接,收纳部安装于盒本体时,收纳部不易发生移动,使票据不易发生破损。收纳部包括多个收纳格,每个收纳格均可以收纳不同数量的票据。因此票据可以分类排序地收纳于不同的收纳格,方便后续的查找。且通过多个收纳格的设置,能够避免大量票据相互堆叠,从而较好地避免票据出现褶皱,提升票据的收纳完好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金融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金融用票据存放盒。
背景技术
现有的票据在存放时,一般是直接是通过夹子夹住票据,然后直接收纳在抽屉或柜子中的。但是采用这样的方式对票据进行收纳,无法保证票据的安全性,由于票据相互之间堆叠,导致票据容易出现褶皱,票据容易破损。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金融用票据存放盒,其能够对票据进行较妥善地保存,增强票据收纳时的安全性,使票据不易破损。
本发明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金融用票据存放盒,其主要包括盒本体与多个收纳部,收纳部用于收纳票据。多个收纳部均放置在盒本体内部,盒本体对收纳部进行收纳保护,降低外界环境对收纳部的影响,为被收纳的票据提供一个稳定的收纳环境。多个收纳部均与盒本体可拆卸连接,收纳部安装于盒本体时,收纳部不易发生移动,因此被收纳的票据也不易从收纳部中掉落,使票据不易发生破损。收纳部包括多个收纳格,每个收纳格均可以收纳不同数量的票据。因此票据可以分类排序地收纳于不同的收纳格,方便后续的查找使用。而且通过多个收纳格的设置,能够避免大量票据之间相互堆叠,从而较好地避免票据出现褶皱,提升票据的收纳完好性。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收纳部主要包括第一支撑件与第二支撑件,第一支撑件的一端通过一个连接件与第二支撑件的一端相连,第一支撑件的另一端通过另一个连接件与第二支撑件的另一端相连。两个连接件均包括柔性材料,因此第一支撑件与第二支撑件可以相互靠近或远离,以实现收纳部的打开或关闭。收纳部打开时,能够方便用户放入票据。收纳部关闭时,能够对票据进行较好地收纳,同时还能够将票据压平,避免票据产生褶皱,使票据保存完好。收纳部还包括挡片,挡片位于第一支撑件与第二支撑件之间,因此挡片能够将第一支撑件与第二支撑件之间的空间分隔为多个收纳格,方便用户对票据进行分类收纳。挡片的两端沿其高度方向分别设置有多个卡头,两个连接件沿其高度方向均设有多个与卡头相匹配的通孔,挡片与两个连接件通过卡头与通孔的配合可拆卸连接。因此用户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使用需求对收纳部内的空间进行分割,以方便票据的分类存储,同时避免较多的票据之间相互堆叠,使票据能够保持较高的完整性。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收纳部包括多个挡片,多个挡片均位于第一支撑件与第二支撑件之间,第一支撑件、多个挡片与第二支撑件相互配合共同形成多个收纳格。多个收纳格的设置能够方便用户将票据分类存储,同时使得用户可以在每个收纳格内只存储少量的票据,较好地避免票据之间相互堆叠造成票据损伤。两个连接件设有多个通孔,多个通孔分别沿连接件的高度方向与连接件的长度方向间隔均匀分布。因此用户可以根据自身实际需求,对挡片的安装位置与安装数量进行调节,从而控制收纳格的数量及每个收纳格的大小,方便票据的存放。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连接件还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自由端与第二自由端。第一自由端的长度大于第二自由端的长度,因此收纳部展开后呈喇叭状,用户可以从大口将票据放入,存放难度较低。收纳部靠近第二自由端的一侧连接有保护件,票据放入收纳部后,会从小口处露出,而保护件能够对票据进行限位与保护,避免票据从小口处滑落。保护件分别与第一支撑件、第二支撑件相连,保护件靠近收纳部的一侧设有凹槽,凹槽对票据伸出小口的一端进行保护与限位,从而较好地避免票据伸出小口的一端出现折角、褶皱的现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理工大学,未经上海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45774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