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利用录井数据的井漏裂缝宽度随钻估算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458172.9 | 申请日: | 2020-05-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1472752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10 |
发明(设计)人: | 王贵;黄尹剑;徐生江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南石油大学 |
主分类号: | E21B47/00 | 分类号: | E21B47/00;E21B47/12;G06F30/2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索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640 | 代理人: | 房立普 |
地址: | 610500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利用 数据 裂缝 宽度 估算 方法 | ||
1.一种利用录井数据的井漏裂缝宽度随钻估算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如下:
S1、建立基于漏失量的裂缝宽度随钻估算模型,模型假设裂缝面与井眼水平面的夹角为γ,γ取值范围为0≤γ≤90°;
当0≤γ90°时,裂缝中的流动为径向流,无因次侵入半径rD(i)的计算公式如下:
理论无因次侵入时间tD(i),T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ΔrD=rD(i)-rD(i-1),
实测无因次侵入时间tD(i),m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
式(1)-(3)中,Vm(ti)—时间点ti的累计漏失量,L;wf—裂缝宽度,m;rwe—当量井眼半径,rw—井眼半径,m;n—钻井液流性指数;τy—钻井液的动切力,Pa;△p—井筒和漏层的压差,Pa;K—稠度系数,Pa·s;t—实测时间,s;t(i),m—第i个实测时间,s;
当γ=90°时,裂缝中的流动为线性流,无因次侵入深度xD(i)的计算公式:
理论无因次侵入时间tD(i),T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ΔxD=xD(i)-xD(i-1);
实测无因次侵入时间tD(i),m计算公式如下:
式(4)-(6)中,Vm(ti)—时间点ti的累计漏失量,L;wf—裂缝宽度,mm;n—钻井液流性指数;τy—钻井液的动切力,Pa;△p—井筒和漏层的压差,MPa;K—稠度系数,Pa·s;h—裂缝高度,m;rw—井眼半径,m;t—实测时间,s;t(i),m—第i个实测时间,s;
S2、基于步骤S1的估算模型公式,采用图版曲线对比算法计算裂缝宽度,根据夹角γ的大小不同,具体的计算步骤不同:
当0≤γ90°时,按如下步骤计算:
S21、取一个裂缝宽度值wf=wf,j,
S22、根据时间点ti的累计漏失量Vm(ti),按照公式(1)计算无因次侵入半径rD(i),同理,计算时间点ti+1的无因次侵入半径rD(i+1);
S23、利用S22得到的无因次侵入半径,按照公式(2)计算时间点ti和ti+1对应的理论无因次时间tD(i),T和tD(i+1),T;其中,当i=1时,取tD(i-1),T=0;
S24、按照公式(3)计算时间点ti和ti+1对应的实测无因次时间tD(i),m和tD(i+1),m;
S25、计算时间点ti和ti+1各自的理论无因次时间与实测无因次时间误差的平方和Si、Si+1,
S26、判断误差条件:若Si+1≥Si,则取wf,j为最接近的裂缝宽度值;否则,继续增加裂缝宽度值wf=wf,j+Δw,重复步骤S22~S25,直到满足条件Si+1≥Si为止;
当γ=90°时,按如下步骤计算:
S21、取一个裂缝宽度值wf=wf,j;
S22、根据时间点ti的累计漏失量Vm(ti),按照公式(4)计算无因次侵入深度xD(i),同理,计算时间点ti+1的无因次侵入深度xD(i+1);
S23、利用S22得到的无因次侵入深度,按照公式(5)计算时间点ti和ti+1对应的理论无因次时间tD(i),T和tD(i+1),T,其中,当i=1时,取tD(i-1),T=0;
S24、按照公式(6)计算时间点ti和ti+1对应的实测无因次时间tD(i),m和tD(i+1),m;
S25、计算时间点ti和ti+1各自的理论无因次时间与实测无因次时间误差的平方和Si、Si+1:
S26、判断误差条件:若Si+1≥Si,则取wf,j为最接近的裂缝宽度值;否则,继续增加裂缝宽度值wf=wf,j+Δw,重复步骤S22~S25,直到满足条件Si+1≥Si为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南石油大学,未经西南石油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458172.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云谷数据端
- 下一篇:一种单面电镀装置及其电镀工艺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