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螺旋形换热器在审
申请号: | 202010458225.7 | 申请日: | 2020-05-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3686055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23 |
发明(设计)人: | 廖爱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新震强节能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5B39/04 | 分类号: | F25B39/04;F28D7/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5300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螺旋形 换热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螺旋形换热器,其包括:桶体、位于桶体底端的底盖、位于桶体顶端的顶盖、与顶盖相邻的进水管、位于进水管下方且位于底盖上方的出水管、以及连接进水管和出水管之间的至少一螺旋通道。本发明两种换热流体在螺旋形通道内逆向流动,完全消除了换热器与管板之间的拉脱力,而且换热器为管内管程走水,管外部壳程走相变状态的制冷剂,属大空间蒸发换热,热传效率大为提升,换热系数高,同等功率的换热器体积为传统壳管式换热器体积的1/3,换热系数比传统壳管式换热器高50%,结构紧凑,体积小,便于安装运输,制冷剂充注小,只需壳管式换热器的30%‑40%,主要用于制冷与空调工程的制冷与换热。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螺旋形换热器。
背景技术
在制冷与空调工程中,现有换热器分以下几种:1)壳管直管式换热器; 2)板式换热器:3)套管式换热器;4)绕管式换热器。其工作原理如下:冷凝换热器的作用是将压缩机排出的高温,高压制冷剂过热蒸汽冷却及冷凝成液体;而制冷剂在冷凝中放出的热量由冷却介质(水或空气)带走;蒸发器的作用是利用业态制冷剂在低压下蒸发(沸腾)转变为蒸汽并吸收被冷却介质的热量,达到制冷的目的。
以上几种换热器存在如下问题:1)传统的壳管式换热器普遍应用的是弓形导流板,存在流阻大,压力损失严重,有流动死区,易结垢,端面温差大,易因震动失效,体积大的缺陷;2)板式换热器板片制造要求高,造价较高,板片之间间隙小,水质中如有杂质存在于易堵塞;3)套管式换热器受其结构特点的限制,只能用于中小换热量的换热器,水易结冻,除垢困难; 4)绕管式换热器换热系数差,体积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螺旋形换热器,换热系数高,同等功率的换热器体积为传统壳管式换热器体积的1/3,换热系数比传统壳管式换热器高 50%,结构紧凑,体积小,便于安装运输,制冷剂充注小,只需壳管式换热器的30%-40%。
本发明的第一技术方案是:一种螺旋形换热器,其包括:桶体、位于桶体底端的底盖、位于桶体顶端的顶盖、与顶盖相邻的进水管、位于进水管下方且位于底盖上方的出水管、以及连接进水管和出水管之间的至少一螺旋通道。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包括如下附属技术方案:
还包括支撑底盖的脚座,其中所述脚座的长度大于所述桶体的直径。
还包括制冷剂入口管、和位于制冷剂入口管上方的制冷剂出口管,其中所述制冷剂入口管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出水管和所述底盖之间。
所述制冷剂出口管设置在顶盖上且与顶盖的桶心相邻,同时所述制冷剂出口管中心线与所述桶体的轴向平行。
所述制冷剂入口管的截面积小于所述制冷剂出口管的截面积。
所述进水管和出水管分别设置有与外接管相连接的外螺牙或内牙或法兰。
所述螺旋通道为至少两个通道且并列向下螺旋形。依据功率大小,并列通道数量。
本发明的第二技术方案是:一种螺旋形换热器,其包括:桶体、位于桶体底端的底盖、位于桶体顶端的顶盖、进水管、出水管、连接进水管和出水管之间的至少一螺旋通道、制冷剂入口管、和位于制冷剂入口管上方的制冷剂出口管,其中水在所述螺旋通道的方向与制冷剂从制冷剂入口管到制冷剂出口管方向相反,形成逆向对流。
本发明优点是:
本发明两种换热流体在螺旋形通道内逆向流动,完全消除了换热器与管板之间的拉脱力,而且换热器为管内管程走水,管外部壳程走相变状态的制冷剂,属大空间蒸发换热,热传效率大为提升,换热系数高,同等功率的换热器体积为传统壳管式换热器体积的1/3,换热系数比传统壳管式换热器高 80%,结构紧凑,体积小,便于安装运输,制冷剂充注小,只需壳管式换热器的30%-40%,主要用于制冷与空调工程的制冷与换热。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新震强节能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江苏新震强节能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45822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摩擦离合器
- 下一篇:河流一主多支互换停流清沙的多功能硬化河床运河网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