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脱硝系统入口NOx测量延迟估计方法及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10459051.6 | 申请日: | 2020-05-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1584015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10 |
发明(设计)人: | 孟磊;袁照威;谷小兵;白玉勇;李广林;李本锋;王力光;杜明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唐环境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16C20/10 | 分类号: | G16C20/10 |
代理公司: | 北京八月瓜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543 | 代理人: | 李斌 |
地址: | 100097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系统 入口 nox 测量 延迟 估计 方法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脱硝系统入口NOx测量延迟估计方法及装置,所述方法包括:确定与选择性催化还原SCR反应器入口NOx相关的变量,并采集与所述变量相关的历史运行数据,其中,所述变量具体包括:目标变量与辅助变量;采用物理实验测量方法确定烟气测量系统测量的迟延时间,并根据该迟延时间对入口NOx序列进行校正,重构目标变量样本空间,获取重构目标变量;基于互信息方法计算所述重构目标变量与所述辅助变量在不同迟延时间下的互信息值;根据所述互信息值,确定SCR反应器入口NOx迟延时间,并根据该迟延时间对入口NOx序列进行校正,重构辅助变量样本空间,获取重构辅助变量。本发明能够消除纯延迟影响,提高了入口NOx建模的精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燃煤电厂烟气脱硝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基于物理-信息融合的脱硝系统入口NOx测量延迟估计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随着国家一系列政策和法规的颁布,如《大气污染防治法》、《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全面实施燃煤电厂超低排放和节能改造工作方案》等,燃煤电厂的大气污染物排放已纳入严格监管,各电厂陆续开展了烟气超低排放改造。开发完善的火电厂脱硝技术,尽量降低电厂污染物的排放,已成为我国电厂势在必行的任务。在此背景下,如何精确地测量脱硝系统入口NOx的实时值成为改善脱硝系统控制效果的关键。
目前国内外主要通过连续排放检测系统(Continuous Emission MonitoringSystem,简称为CEMS)对烟气中的NOx成分进行实时测量。然而,这种测量方法在测量过程那个具有投资成本高、分析数据耗时长、测量值反馈存在严重滞后等缺点,势必导致脱硝系统入口NOx难以实时准确的展现,最终导致脱硝系统对NOx的控制效果不理想。目前在传统控制方法基础上,开展了智慧脱硝技术的研究,其入口NOx的建模是智慧脱硝关键技术之一。但是在入口NOx建模过程中,其影响因素与入口NOx浓度变量之间存在一定的延迟,会导致在同一时间上所选的变量数据时序不匹配,造成建模效果差或者不适用。
因此,选择合适的方法准确计算各变量相对于入口NOx的延迟时间,对SCR脱硝反应器入口NOx的建模至关重要,是火电厂脱硝控制过程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物理-信息融合的脱硝系统入口NOx测量延迟估计方法及装置,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物理-信息融合的脱硝系统入口NOx测量延迟估计方法,包括:
确定与选择性催化还原SCR反应器入口NOx相关的变量,并采集与所述变量相关的历史运行数据,其中,所述变量具体包括:目标变量与辅助变量;
采用物理实验测量方法确定烟气测量系统测量的迟延时间,并根据该迟延时间对入口NOx序列进行校正,重构目标变量样本空间,获取重构目标变量;
基于互信息方法计算所述重构目标变量与所述辅助变量在不同迟延时间下的互信息值;
根据所述互信息值,确定SCR反应器入口NOx迟延时间,并根据该迟延时间对入口NOx序列进行校正,重构辅助变量样本空间,获取重构辅助变量。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物理-信息融合的脱硝系统入口NOx测量延迟估计装置,包括:
确定采集模块,用于确定与选择性催化还原SCR反应器入口NOx相关的变量,并采集与所述变量相关的历史运行数据,其中,所述变量具体包括:目标变量与辅助变量;
第一校正模块,用于采用物理实验测量方法确定烟气测量系统测量的迟延时间,并根据该迟延时间对入口NOx序列进行校正,重构目标变量样本空间,获取重构目标变量;
计算模块,用于基于互信息方法计算所述重构目标变量与所述辅助变量在不同迟延时间下的互信息值;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唐环境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大唐环境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45905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