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土壤改良用微生物肥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466209.2 | 申请日: | 2020-05-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1574298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25 |
发明(设计)人: | 袁珂蒙;徐全;周春艳;王强;王天尧 | 申请(专利权)人: | 沈阳禾康永丰生物环保产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5G3/60 | 分类号: | C05G3/60;C05G3/80 |
代理公司: | 沈阳圣群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21221 | 代理人: | 王玉信 |
地址: | 110400 辽宁***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土壤改良 微生物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一种土壤改良用微生物肥及其制备方法,属于农业微生物肥料技术领域。本发明的微生物肥以微生物菌剂的重量份1份为基准,按重量份计包括:有机肥600‑900份,氮肥50‑100份,磷肥50‑100份,微生物菌剂1份和酶制剂0.1份,本发明把土壤中的化肥残留分解,并且给土壤补充充足的营养,给微生物菌群创造良好的繁殖条件,通过菌群的活动来改善土壤的性状,把大分子养分分解成小分子,有利于植物充分的吸收,达到土壤改良的目的,解决了现有技术改良不彻底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农业微生物肥料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土壤改良用微生物肥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化肥的出现为作物增产立下了“汗马功劳”,近些年为追求产量,盲目过量的化肥投入,忽视了土壤的均衡环境,导致增加了投入成本,却没有产量增加,反而给土壤造成了严重的损害,包括有机质偏低,土壤酸化,次生盐渍化,土壤板结等,土壤退化严重,土壤肥力严重不足,尤其在经济效益高的大棚蔬菜和果树区。运用土壤学,生物学,生态学等多学科的理论与技术,排除或防治影响农作物生长和引起土壤退化等不利因素,改善土壤性状,提高土壤肥力,为农作物创造良好的土壤环境条件的一系列土壤改良措施应运而生。
目前市场上作为土壤改良用的方法主要是在有机肥原料里添加微生物菌群,或直接使用微生物菌剂来改善土壤中的菌群环境,利用微生物的活动来活化土壤有机和无机养分,改善土壤的团粒结构,抑制土壤病害。这些理论是可行的,但是现有微生物肥料无法针对化肥残留进行有效分解,过多化肥残留会抑制微生物菌群的繁殖。一味盲目的给土壤补充营养,并不能给微生物菌群创造良好的繁殖条件,只有在给土壤补充营养的同时对化肥残留进行分解,才能给菌群创造良好的繁殖条件,把大分子养分分解成小分子,有利于植物充分的吸收,达到改良的目的。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土壤改良用微生物肥及其制备方法。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土壤改良用微生物肥,包括有机肥、氮肥、磷肥、微生物菌剂和酶制剂,其中以微生物菌剂的重量份1份为基准,上述成分按重量份计如下:有机肥600-900份,氮肥50-100份,磷肥50-100份,微生物菌剂1份和酶制剂0.1份。
所述有机肥由按重量份计的如下组分构成:牛粪300-400份,鸡粪200-300份和草炭100-200份;或者所述有机肥由按重量份计的如下组分构成:牛粪300-400份,鸡粪200-300份,草炭100-150份和肉骨粉50份。
所述微生物菌剂由枯草芽孢杆菌、丝状杆菌、放线菌、酵母菌和乳酸菌构成,其配比为5:3:4:5:3。
所述酶制剂为枯草杆菌提取的酵素、中性蛋白酶及纤维素酶,其配比为5:3:2。
另一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土壤改良用微生物肥的制备方法,其流程如图1所示,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以微生物菌剂的重量份1份为基准,按照以下重量份计的比例准备底物肥料:有机肥600-900份,氮肥50-100份,磷肥50-100份,微生物菌剂1份和酶制剂0.1份;
所述有机肥由按重量份计的如下组分构成:牛粪300-400份,鸡粪200-300份和草炭100-200份;或者牛粪300-400份,鸡粪200-300份,草炭100-150份和肉骨粉50份。
所述微生物菌剂由枯草芽孢杆菌、丝状杆菌、放线菌、酵母菌和乳酸菌构成,其配比为5:3:4:5:3;
所述酶制剂为枯草杆菌提起的酵素、中性蛋白酶及纤维素酶,其配比为5:3:2;
步骤2:堆放发酵底物,将发酵底物堆放成三角形底物堆;
所述三角形底物堆的堆放顺序为:牛粪放置在第一层即最底层,第二层硫酸铵、第三层放置鸡粪,第四层放置过磷酸钙,第五层放置泥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沈阳禾康永丰生物环保产业有限公司,未经沈阳禾康永丰生物环保产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46620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