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海绵城市的透水路面在审
申请号: | 202010467151.3 | 申请日: | 2020-05-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1648179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11 |
发明(设计)人: | 祝建中;徐迪;刘叶;吉栋梁;陈靓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海大学 |
主分类号: | E01C1/00 | 分类号: | E01C1/00;E01C11/22 |
代理公司: | 南京纵横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224 | 代理人: | 董建林 |
地址: | 210024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海绵 城市 透水 路面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海绵城市的透水路面,包括夯实土基层,夯实土基层上从左到右依次设有车行道、生物滞留区和人行道;车行道从上到下依次设有沥青混凝土面层、再生细骨料透水混凝土层、不透水垫层、不透水混凝土层和夯实土基层;生物滞留区从上到下依次设有植生土面层、再生粗骨料植生混凝土层、植生基层土、砂滤层、集水沟和反滤土工布;所述人行道从上到下依次设有透水砖面层、透水水泥砂浆层、再生中骨料透水混凝土层和反滤隔离层;本发明从海绵城市建设角度出发,充分利用建筑和道路改造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垃圾再生骨料,应用于透水路面的构建之中,具有较好的生态意义和产业化前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海绵城市道路建设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用于海绵城市的透水路面。
背景技术
我国城市道路容量严重不足,人均道路面积仅为发达国家的三分之一,并且城市道路具有功能多样、组成复杂、行人及非机动车交通量大等特点,所以城市道路的新建和改造翻修工程需求庞大。好的城市道路既要满足交通运输的要求,也要符合城市生态发展的需求,近年来海绵城市的建设如火如荼,强调城市像海绵一样拥有“弹性”,突出雨水自然存积、自然渗透的自然净化的特点。然而。现有技术中缺少系统的将道路及建筑垃圾再生骨料应用于海绵城市道路建设的方案。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海绵城市的透水路面,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缺少系统的将道路及建筑垃圾再生骨料应用于海绵城市道路建设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海绵城市的透水路面,包括夯实土基层,夯实土基层上从左到右依次设有车行道、生物滞留区和人行道;车行道从上到下依次设有沥青混凝土面层、再生细骨料透水混凝土层、不透水垫层、不透水混凝土层和夯实土基层;生物滞留区从上到下依次设有植生土面层、再生粗骨料植生混凝土层、植生基层土、砂滤层、集水沟和反滤土工布;所述人行道从上到下依次设有透水砖面层、透水水泥砂浆层、再生中骨料透水混凝土层和反滤隔离层。
进一步的,车行道和生物滞留区之间以及人行道和生物滞留区之间分别设有路沿石;路沿石从上到依次设有不透水混凝土层、再生粗骨料透水混凝土层和不透水混凝土层。
进一步的,不透水垫层上表面和与其相邻的再生粗骨料透水混凝土层下表面平齐,所述再生中骨料透水混凝土层下表面和与其相邻的再生粗骨料透水混凝土层下表面平齐。
进一步的,再生粗骨料透水混凝土层的骨胶比为7~8,,水灰比为0.6~0.7,再生粗骨料透水混凝土层所采用的再生粗骨料由建筑垃圾破碎筛选而得,再生粗骨料的粒径为27~40mm。
进一步的,再生粗骨料植生混凝土层由再生粗骨料透水混凝土层灌注植生基材而得,植生基材为中国专利申请CN106718275A(专利号为201611121512.9)所公开的多孔生态混凝土植生基材。
进一步的,沥青混凝土面层下表面、植生土面层下表面和透水水泥砂浆层下表面平齐;再生细骨料透水混凝土层下表面、再生粗骨料植生混凝土层下表面和反滤隔离层下表面平齐。
进一步的,反滤土工布设置于植生基层土、砂滤层和集水沟与夯实土基层之间,集水沟与雨水收集井相连通。
进一步的,反滤土工布呈V字型。
进一步的,再生细骨料透水混凝土层的骨胶比为4~5,水灰比为0.6~0.7,再生细骨料透水混凝土层所采用的再生细骨料由建筑垃圾破碎筛选而得,再生细骨料的粒径为9~15mm。
进一步的,再生中骨料透水混凝土层的骨胶比为5~7,水灰比为0.6~0.7,再生中骨料透水混凝土层所采用的再生中骨料由建筑垃圾破碎筛选而得,再生中骨料的粒径为16~27。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海大学,未经河海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46715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